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国“马拉松经济”溯源:从竞技到经济的转变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或许谁也没想到,形成于百年之前的马拉松赛事,会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席卷全国,并逐渐形成一股大众化的“马拉松热”,继而衍生出并推动着特有的社会形式的“马拉松经济”。

也许现在还并未有“马拉松经济”的专业化解释,但梳理“马拉松经济”形成的来龙去脉,我们会发现在这条经济线上,早已不是最原始的因参与赛事而带来的赞助、鞋服生产等基础的经济效益,它还包括由此而延伸出的涉及贸易、餐饮以及旅游等诸多行业。

尽管最开始,马拉松赛事的诞生并非是作为普通群众的娱乐项目,但鉴于其操作简单和参与门槛相对较低,逐渐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的中国中产阶层首要选择的运动项目。

“马拉松热”的兴起

马拉松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至1981年举办的,现已更名为北京马拉松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北马)。尽管相比于国外而言,国内的马拉松历史并不算短,但在国人参与度上,却同样并不高。根据公开数据显示,1981年参加北马的仅有86人,这之后虽然参与人数有所上升,但1998年时仍只有752人参与,直到新世纪后人数才突增至万人以上规模。

这一趋势也可从广州马拉松(广马)的发展态势中窥出一些端倪。创办于2012年的广马,最初参赛人数即达到2万人,并随后发展至2015年的3万人,这其中还有近万人由于名额已满未报上名。

“2014年是国内‘马拉松热’兴起的一年,兴起原因主要是当时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转型期,使得一大部分人有时间参与运动,关心自身健康,通过电视、媒体的宣传,马拉松成为了一种时尚,从而被很多人接受。这些人中又以有资金、有时间的中产阶层为主。”何文义说。

何文义表示,新一批中产阶层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并无多少体育运动,因此所具有体育爱好的人也相对较少,“这时候马拉松的出现,以其相对简单,准入门槛低而成为国人的热爱不是没有道理的”。

自2014年才开始训练,并因此爱上这项运动的罗先生对此亦很认可。他认为,从自己作为一个跑马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仅考虑跑马拉松所需要的装备,一身行头仅需要两千元左右。

“当然这个不是指总是去外地跑马,那样的话交通以及住宿成本很大。”罗先生说,“我参加马拉松也是2014年大概是马拉松热潮兴起的时候。身边一些朋友跑步,觉得这是很有挑战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去试试,成功了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马拉松经济”背后的逻辑

“我去年参加了六七场(马拉松)。我是说全程。”上文中的罗先生说,“厦门、无锡、金山岭长城马拉松、秦皇岛、北京和长城马拉松。”

正是因为国内不断掀起高潮的“马拉松热”,渐渐撬动了这项运动背后的经济效应。而这背后的逻辑,除去传统的商业模式,例如赞助、奖金、运动装备等,由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带来的其余附加值,如给马拉松举办城市的餐饮、住宿、旅游等都成为各地经济增长不可忽略的动力。

正是在这些直接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全国多个城市都筹办了自己的马拉松赛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1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但此后的2012年便开始快速发展,一年增加11场至33场,2013年达到39场,诞生“马拉松热”的2014年则较前一年增加了12场至51场,其中更有38场比赛规模达到万人以上,全年参加比赛的人次超过90万,较上年增长15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到了2015年,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就达到了134场,比2014年增加了83场,倘若加上没有备案的赛事,全年的马拉松赛更达到了300场左右。

由此可见,传统的马拉松赛事,已从最初的竞技及健身,逐渐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与“运动健身”为双重目的。与此同时,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发展意见》),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由此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百姓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意见》中强调,“到2025年,争取令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将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将推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跑步,则顺理成章地担任起排头兵角色。

“从某种意义来说,通过马拉松赛事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有利无害的方式。首先它没有环境污染,再一个能推动整座城市的第三产业,输出当地文化,增加城市软实力,这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很愿意去做的。但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这也考验了当地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和现代化能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体育界人士说。(罗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