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地方债规范管理元年。3.8万亿地方债发行额度,一举将地方债变成债券市场第三大主体券种。
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对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省级政府可经全国人大批准、由国务院分配的限额下,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本建设部分资金。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债,也不得为任何债务提供担保。
2015年前,只有十个省市试点地方债的自发自还。而从2015年起,各省市政府都需要直面市场发债,需经历标准发债流程,对债券进行评级、信披、公开招投标等。更大范围内更加规范和透明的发债流程,助力地方债发行走向全面的市场化。
2015年也的确掀起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置换债券发行潮。其中,存量置换债券是主角,3.8万亿地方债中有3.2万亿置换债。将原本通过银行贷款、信托、BT等方式举借的债务,置换成地方政府债券。原本较高的收益回报,置换成收益较低的债券,债权人内心多少都有点挣扎。
2015年,地方债要规范管理,存量底数就不能再是秘密。从11月份开始,各地陆续公布2015年地方债限额。从公开的情况来看,有些省份债务率高企,风险较高;有些省份债务规模在近几年增长迅速,有些省份债务规模反而有所缩减——地区分化明显。
发行债券来置换存量债务,能减轻地方债务负担,也能避免地方债偿付过程中出现流动性风险,在当前地方财力吃紧、偿债困难的局面下,很有必要。
但看似规模巨大、热闹异常的地方债发行背后,地方真实融资需求缺口仍大,地方债难以撑起地方政府融资的主体地位,更别说成为唯一出口。
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各省陆续公布地方债限额,中国地方债的底账应该彻底清楚了吧。即便债务率等数字告诉我们,中国地方债风险完全可控,但我们还是不够自信,没有底气,债务风险仍然悬在头上,不曾落地。
“稳增长”和“防风险”难以兼得的。稳增长需要逆向调控,需要扩大财政赤字,但又囿于风险敞口,害怕地方债出现失控。我们一直在强调风险总体可控,又害怕不知名角落里窜跳出难以控制的鬼怪。
此外,梳理各省2015年稳增长推出项目融资额,可知道其相比地方新增债券额度进行比较,差距有多大。2015年进行规范的地方债管理之后,政府举债融资体制是否得到规范,地方债能否全面覆盖地方融资需求,也值得探讨。
总之,地方债总体风险可控,局部风险可能不时搅局。梳理地区数据,能揭示风险,也能预判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