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苹果支付亚洲上线 中国移动支付迎来新一轮拼抢

来源:新华网 2016-02-18 16:27:2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8日,中国银联闪付正式开通支持苹果支付服务,而中国也成为亚洲首个上线苹果支付的国家。尽管苹果支付方面又是与银行签保密协议,又是强势“审核”银行新闻稿,但是外界的期待和参与银行的急迫心情,还是使这个时间成为公开的秘密。

中国银联助理总裁胡莹和苹果支付副总裁珍妮弗·贝莉在合作仪式上郑重握手之时,各家参与银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早已经铺天盖地地忙碌起来。目前中国已有近20家主要商业银行宣布支持此项服务,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储、中信、浦发等十余家银行首批开通服务,光大、平安、华夏等银行也将于近期开通上线。

在手机中储存一张虚拟卡作为银行卡的“替身”,在POS机上“挥”手机支付,这样的“云闪付”产品其实在中国本土银行早有推出,但此前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直到去年年底,中国银联联合20余家银行祭出“云闪付”,以此拼抢日渐被第三方支付机构盘踞的移动支付市场,并率先在安卓系统手机上实现了“一挥而就”的支付体验。

数月后,苹果支付与中国本土银行的全线合作,成为近期“云闪付”最吸引眼球的动作。“中国成为亚洲首个上线苹果支付的国家,这是苹果公司全球最大规模的移动支付推广。”珍妮弗·贝莉表示,凭借着苹果在华的几千万台设备规模和银联的数百万家商户,苹果支付上线完成了一次全球罕见的大规模移动支付网络铺设。

其实,从2014年10月美国上线,到2015年7月登陆英国,再到当年11月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推出,苹果支付不论走到哪里都不缺乏关注。而它出现在中国,带给本土银行及银联更多期待。

“今天一早,通过苹果支付添加建行卡的客户数量不停上升,一分钟添加300多张,截至中午已经添加四五万张建行卡。”建行个人存款与投资部处长陈光波说,这还只是开始,据建行前期调研,目前拥有符合苹果支付要求的苹果设备的客户约1000万。

业内人士分析,全国目前拥有符合苹果支付要求的苹果设备的客户约3000万,苹果支付将逐步分批向这些客户推送服务。

尽管此前中国各家商业银行一直表示拥抱互联网,但毕竟起手就比第三方支付机构慢了半拍。仅支付宝、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占比就超7成。

面对挑战,中国商业银行组团拿下苹果支付。借助苹果品牌的影响力,银行更有信心打响“云闪付”的知名度。而且支付标记、指纹验证、安全芯片等高新科技的应用,将直击目前扫码支付安全问题的痛处,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支付安全。

“前期扫码支付和微信支付的积极推广,使不少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使用方式、风险问题已经有所了解,这为银行随后移动支付发力营造了良好环境。”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公司卡业务部项目经理王大川表示,“苹果支付是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重要补充,此后还会有不同的机型参与到手机支付服务中来。”

苹果的品牌优势和科技实力,银行的信任度和客户群,银联的沟通力和收单布点……这超强组合将如何搅动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格局?

中国猴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同比增长近十倍。被微信红包紧紧“绑定”的用户,正在快速接受移动金融,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背靠着母集团,不断丰富生态圈,逐渐形成交易的闭环。

在竞争对手的“强攻”之外,银联和苹果支付合作也充满压力,商户缴付的收单手续费银联要和苹果支付分成,这使得银联必须让渡部分利益。但即使乘着苹果支付的东风,“云闪付”推广开来也并非一朝一夕,参与银行和银联还面临POS终端的改造、人员的培训、技术升级等一系列问题,而苹果支付在其他国家的支付体验和推广速度也不及预期。

“最重要的是如何能让用户普遍接受,提升使用频率。”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说,这得看苹果支付是否能推出适应本土的营销策略,毕竟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环境和用户活跃程度远好于不少发达国家。

为培养移动支付习惯,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打车软件上拼命烧钱,线下营销动辄半价折扣,春节期间狂撒红包。苹果支付想要绕过“烧钱”、单凭便捷、安全的客户体验取胜,恐怕是不够的。

苹果支付方面回应,苹果与众多银行合作,会共同营销推广,创新创造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促成市场份额增长。目前,家乐福、麦当劳、肯德基、太平洋咖啡、7-ELEVEN等多家超市、餐厅、咖啡厅均可支持苹果支付和“云闪付”。包括大众点评、神州专车、携程网等十余个广泛使用的应用也在支持苹果支付。

“引入苹果支付使多种支付方式共同竞争,改善支付环境,提升消费体验,也是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郭田勇表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