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日本夏普召开临时董事会,决定接受台湾鸿海(大陆称“富士康”)的收购方案,其中包括直接出资在内的7000亿日元的援助。夏普拟向鸿海定向增发,后者将以488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5亿元)收购前者股票,鸿海将获得夏普约66%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其母公司。
北京时间2月25日上午,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日本夏普当天召开临时董事会,决定接受台湾鸿海(大陆称“富士康”)的收购方案。消息过后,夏普股价一度飙升10日元至184日元(涨幅为5.7%)。午盘后,东京证交所以正在确认报道内容是否属实为由将夏普股票停牌。
午后,夏普大阪总部的宣传部门人员在电话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了该消息。另据夏普官网公示的文件显示,夏普拟向鸿海定向增发,后者将以488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5亿元)收购前者股票,鸿海将获得夏普约66%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其母公司。若能在6月的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夏普将向鸿海定向增发新股。缴款期限为9月5日。鸿海将在签订合同同时支付1000亿日元保证金。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夏普13名董事中,以5名外部董事和银行出身的董事为中心支持鸿海方案,最终力压倾向于产业革新机构方案的夏普出身的内部董事的意见。
夏普正式公布消息并复牌后,股价转跌,收跌25日元至149日元,跌幅为14.4%。有分析指出由于夏普将向鸿海实施定向增发,现有股东担忧自身持有的股份价值可能降低,导致夏普股指临近收盘暴跌。
“我认为夏普接受鸿海的方案是合情合理的,毕竟援助条件非常优厚。不过鉴于双方在2013年的历史,这次为了消除夏普方面的顾虑,让夏普相信郭台铭做出的不剥离业务、不对夏普裁员等整体重组的承诺,鸿海方面提出了提早支付1000亿日元的保证金。”日本东京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大桥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两家公司2012年3月曾就夏普总公司接受鸿海约10%达成协议,但之后由于夏普的股价大跌,谈判在事实上陷入中断。
不过就在2月25日傍晚,21世纪经济报记者收到了鸿海科技集团发来声明称,“夏普于昨(24)日早上递交一份新的关键文件给鸿海团队,……我方必须厘清内容,并在双方达成共识之前暂缓签约。我们期待尽快厘清,让本次交易达成圆满结果。”
据报道该文件涉及约200亿人民币的或有债务。
这份声明让“鸿夏恋”能否修成正果再次生疑。据美国CNN报道,夏普发言人拒绝对此声明发表评论。
若收购成功,那么将是外资第一次收购日本的大型机电企业。
豪掷千金谋求液晶面板技术
关于收购的总价,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约7000亿日元。不过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包括出资1000亿日元从夏普的主力交易银行瑞穗银行及三菱UFJ银行处收购其持有的夏普优先股,以及收购夏普拥有的土地在内,总额约6600亿日元。另据华尔 街日报报道,包括4899亿日元定向增发新股,向瑞穗和三菱ufj收购1000亿优先股、另有700亿日元的出资费用在内,总价一共是6590亿日元。
近年来,受其主业液晶面板业务的拖累,日本家电和面板巨头夏普深陷亏损的泥沼。
夏普曾在2015年接受瑞穗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2000亿日元的资本援助,进行全面重建。然而,效果不甚理想,在2016年2月4日公布的财报最新数据显示,该公司2015财年前三季度(2015年4~12月)净亏损108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
“鸿海收购后还得接手夏普的债务,所以实际上收购夏普的成本远不止上述提及的价格。”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投资研究机构Bernstein Research直呼买贵了。巴伦周刊此前援引Bernstein Research称,包括夏普的债务,鸿海此次的收购价格在1.4万亿日元左右,出价估计高出合理价格4000-7000亿日元。
有分析指出,鸿海将iPhone屏幕供应商之一夏普纳入麾下,可能会在与苹果公司进行交易时带来额外的议价能力。苹果是鸿海的最大客户,但作为苹果的代工商,鸿海仅分得2%-5%的利润。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显示出的想法是在完成收购后展开投资,以量产智能手机和电视用有机EL面板。美国苹果计划在智能手机“iPhone”上采用有机EL面板。鸿海希望对抗领先的韩国企业,提升在与苹果谈判时的存在感。
这似乎也在夏普2月25日公开的文件中得到了印证。夏普宣布,在所获得的注资中,将有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7亿元)用于新一代OLED面板(又称有机EL面板)的技术研发。此外将向中型液晶领域投资1000亿日元,向新型家电领域投资450亿日元。
此外,许多观点认为鸿海此举也意在摆脱这一过度依赖苹果的现状,以求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我认为鸿海意识到了其目前的商业模式早晚都会使其面临增长的瓶颈,而夏普所拥有的技术会帮助其拓展业务,加强其研制高端产品的能力。”大桥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据悉,鸿海最近数年来增长明显放缓。2015财年(截至2015年12月)合并销售额(快报值)仅同比增长6%,为4.483万亿新台币,低于10%的增长目标。
鸿海此举意在“代工”的基础上实现“代卖”。
“鸿海一直以来都想从单纯的代工商进行升级,能够给合作伙伴供应一些高端的零部件,比如液晶面板就是夏普的优势业务,这是鸿海业务多元化的需求,在原本代工的基础商增加代卖模式。比如,往后鸿海就不仅仅是代为加工苹果手机,还可以为苹果提供零部件。提供一站式服务。”
或仍面临日本政府阻力
对于夏普来说,鸿海不仅仅承担着“接盘侠”的角色。
“一直以来夏普液晶面板的合作伙伴一直比较少,但富士康所代工的企业是非常多的,两者的结合就是变相地给夏普的面板增加了出路。”彭显东说。
除了鸿海令人生疑的态度转变外,这桩收购案成功与否还得过了日本政府这一关。
“我认为液晶面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国家安全层面的考量,因为液晶面板也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精密度领域。目前虽然夏普的股东同意接受鸿海的方案,但在未来可能会遭遇来自日本政府方面的阻力。”梁振鹏说。
大桥弘指出,日本政府可能会从竞争性政策角度来审查此次收购。
对于外界技术外流的疑虑声,夏普在今日公布的文件中指出为防止技术外流,夏普的研发、制造将仍留在日本。除上述要求外,夏普还宣布未来将维持夏普的经营独立性、一体化经营;维持目前的雇佣人员;并保持夏普品牌。
但有关专家对上述要求提出了质疑。
“在我看来,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夏普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那么维持独立经营是可以的,否则鸿海作为大股东肯定会出门解决。但我认为维持原班人马恐怕难以实现现状的改善,因为日本电子公司相较中国、韩国的同行而言,比较保守,更新换代较慢,这也是为何日本电子业整体衰退的原因之一。”彭显东说。
整合风险不小
他举了冠捷收购飞利浦全球电视业务的例子。“过去出现了很多代工企业收购品牌商的失败案例。比如冠捷,该公司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器代工厂商,前几年该企业收购了飞利浦的全球电视业务,但目前飞利浦电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好。这说明了代工商往往没有B2C的经验,转型容易失败。所以我认为未来两者的整合风险巨大。”梁振鹏说。
在彭显东看来,代工商和品牌商存在一些天然的差异,会使得对两者的整合带来很大的困难。“冠捷收购飞利浦全球电视机业务初期确实经历了一些波动。不过就近两年来看,双方已经走出了磨合期,飞利浦电视业务是在向上的。这对鸿海是有启发性意义的,如何走出磨合期,扭亏为盈,业务进入上升通道,这是鸿海亟需思考的。”彭显东说。
但如果夏普进入鸿海旗下后,仍无法扭转目前的困境,或将被后者进行“肢解”。“我认为对于鸿海来说,夏普业务内价值最大的就是其10代线(液晶面板技术),其他的家电业务等有可能在未来遭到鸿海的剥离。”梁振鹏说。
彭显东表示他不排除未来鸿海未来剥离夏普液晶面板以外业务的可能性。他补充表示,“夏普的液晶面板等技术对鸿海的B2B的业务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夏普的家电等业务则不然,这取决于鸿海是否拥有一个品牌的梦想,如果是那么会要从战略层面进行调整。”
若收购成功,那么将是外资第一次收购日本的大型机电企业。“短期不会有出现此类跨国收购日本大公司的例子,比起其他公司来,夏普的情况真的糟糕很多。”大桥弘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