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让我们穿越迷雾读懂中国经济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子 2016-03-01 19:32:3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许多人都会异口同声说出两个字“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再问一句,当前中国经济是什么性质的“困难”?中国经济的明天会如何?不少人可能就未必看清楚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认为,只有穿越迷雾,才能看见阳光。只有看清目标,才能坚定信心。

当前中国经济的大势是什么?我们认为,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相对的,是前进中的困难、转型中的困难,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发展阶段必然经历的阵痛。

如果用两种不同眼光看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一个是用传统的眼光,静态地、单一地看GDP指标: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6.9%,增速比2014年回落0.4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前30年动辄两位数增长有不小差距,与前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8%、9%,也有一些回落。

但是,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用国际比较、阶段比较、结构比较看,我国去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贸受到巨大影响的情况下,6.9%的增长速度就是来之不易、了不起的。资料显示,整个“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8%,与日本和韩国高速增长阶段结束之前五年的增速大体相当。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在1974年结束,之前五年即1969年到1973年期间,GDP年均增长6.5%。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在1998年结束,1993年至1997年期间,其GDP年均增长7.4%。可见,我国经济增速回落是正常的。

从总量上看,当中国经济总量达到67万亿时,每一个百分点的含金量与改革开放前30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015年我国经济新的增量部分大致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过去的增长速度比过去经济总量低的时候有所降低,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从结构上看,如今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和积极的变化。过去,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大。当前我国经济更加依赖内需、更加依赖服务、更加依赖消费驱动、更加依赖科技创新。2015年消费增速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提高到60%左右。城镇化率和服务业比重均超过50%,未来还会进一步上升,将对改善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积极影响。

既然6.9%的速度是来之不易的,为何大家都感觉经济比较“困难”呢?因为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去库存、去产能,一些传统产业将逐步削减,遇到一定困难。比如,去年我国电力、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增速急剧下降,而它们的基数又比较大,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拉到作用大大降低。新经济、新产业、新行业虽然亮点频频,如信息消费、新能源汽车、文化影视等等,但总的体量还不够大,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带来了占比较大的传统行业的困难,影响到了相关行业的收入,影响到了地方税收,也影响到了GDP增长速度。

由此可见,困难是暂时的,转型是必须的,我们的经济转型有方向,有行动,但是实现这个目标是个渐渐过程。依靠资源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传统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不转是没有出路的,但是转就要压缩,就要去产能,这个过程就会产生阵痛,这就是新生分娩的痛苦。

从今天通向明天的路怎么走?我们首先要认清发展阶段,尊重发展规律,适应中国经济中高速新常态,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科技创新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既然老路走不通了,走不久了,通向未来之路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选择,我们必须主动选择、主动做减法、主动做除法、咬牙坚持。

当然,仅仅做减法、除法还是不够的,我们要保持经济增长,还需要做加法、乘法。下一步,对于面向未来的信息消费、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养老产业、高端消费、绿色环保等满足中国经济升级、满足人民消费升级的产业,要大做加法,对于现代高科技产业,要多做乘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并实现我国经济走向中高端,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次,我们要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实现“模式创新、机制要改革、动能要转换。”经济要升级,产业要升级,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科技要动力。过去,我们讲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主要是从消费侧考虑的,是从“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的路径寻找发展之道。今后,我们更多要从供给侧考虑,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用创新来提供新供给、用改革来降低供给成本,形成符合需求有竞争力的供给。试想,如果没有乔布斯生产出苹果手机,哪有巨大的苹果手机消费?如果一个县城以前只有烧饼、油条,人们吃一顿早餐或许就是5元、8元,后来有了营养早餐,消费变成了20元、30元。

中国经济的明天在哪里?就在改革创新中,就在产业升级中,就在全体国人一起努力奋斗中,就在并不遥远的前方等待着你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