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房价及房地产政策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多位官员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谈到了房地产市场。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对近期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上涨较快的情况做了回应,他表示,“相信通过地方因城施策,房价一定会稳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深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到了惊人的52.7%,上海的涨幅也高达21.4%;北京新建住宅涨幅“较小”,但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7%。这10多年来,房价时涨时跌,但总体上是上涨的趋势,各地房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相对于当地的人均收入而言)。现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在从高位向更高位快速地攀升。
房价问题一直牵动着人心,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际上,它对生产也有重大影响。可以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途中,房价高企并且快速上涨,是最大的障碍。它从生活和生产(供给侧)两个方面阻碍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在生活方面,它对人们的安居乐业形成了威胁。在一线城市,面对继续快速上涨的房价,很多无房的年轻人心情焦虑,盘算着换一个更高收入的工作或换一个更低房价的地域,这使他们无法安心工作。一些企业也在考虑将部分职位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因为员工买了房才能更稳定。有人考虑“逃离”一线城市(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做,上海的外来常住人口已经负增长了),二三线城市房价较低,但工作收入也较低,买房仍然不轻松,实现安居乐业仍然有难度。
在供给侧,它一方面抬升了要素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投资的意愿。土地价格、办公室租金、店铺租金以及员工工资都随着房价上涨了。由于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还拉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劳动、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都快速上涨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负担越来越重,这已经使制造业和一部分服务业(如餐饮业,受店铺资金影响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低增长。企业不但受到要素成本的“威逼”,还受到房产投资的“利诱”。最近几天,有人感慨,几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加起来还买不起深圳一套房,那么,辛辛苦苦做实业还不如轻轻松松炒房子。在这种状况下,只有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才有较快发展的空间,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则缺乏后劲(美国经济就是如此),这当然是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的,会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更多的问题,不利于中国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和长期可持续增长,进而会威胁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高房价在当前造成的风险主要是导致了高库存。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库存、降房价作为2016年的重要任务。降房价是去库存的关键。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却希望不降房价就能把库存消化了,积极出台购房优惠措施,而对降房价却不怎么想办法。而一些投资者也错误地将去库存解读政府促使房价上涨的信号,他们通过首付贷等方式加大杠杆,推动一线城市房价高速上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这种加杠杆推高房价的状况是非常危险的,当房价难以支撑而下行时,可能拉着经济一起跌倒。
因此,短期内使房价平稳下降,是规避经济风险的重要措施。长期维持房价基本稳定,则可以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使广大民众能够安居乐业,保障全面小康的实现。短期来说,抑制房价上涨需要“因城施策”。但长期来看,则是全国一盘棋,维持房价基本稳定需要推动区域经济更平衡地发展,否则,需求会向一线城市集中。同时,改变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的过度依赖,维持土地供应及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平稳增长。还有一些短期内就可实施但长期也有效的措施,例如,抑制金融工具过快发展,以防范高杠杆资金入市。在地方政府层面,则可以发布住宅指导价,作为缴纳税费、发放房贷、出让土地、收购库存的基准。指导价要低于市场价,以引导房价下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