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深圳宝安地产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将由“宝安鸿基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东旭蓝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公告显示,今后公司形成地产和新能源双主业的战略部署,并且未来将大力发展光伏电站主业。
这意味着,随着原大股东中国宝安集团转让部分股份退出控股之后,这家在过去6年时间里发展“小而慢”的房地产公司也加入了“退市潮”,踏上了转型新能源的道路。
更名秀与股东易主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宝安地产原名深圳市鸿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7月开始,中国宝安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深鸿基达5%的股权,正式以“野蛮人”的身份敲开深鸿基的大门。
至2009年6月9日,中国宝安以19.8%的持股比例,超越原第一大股东深圳东鸿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为深鸿基的第一大股东。其后,通过一系列调整,公司主营业务转型为房地产开发,及至2011年5月,深鸿基正式更名为宝安地产。
时隔5年再度上演“更名秀”的背后,上演的是股东易主的戏码。早在去年年中,中国宝安就释放出退出宝安地产的信号,并于2015年7月20日发布公告宣布停牌筹划转让其所持有的宝安地产股份。
此后一个月,中国宝安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已与东旭集团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将7039万股股份转让给东旭集团(占总股本14.99%),价格17元/股,总价11.97亿元。
而新晋的大股东在时隔一个月之后再度出手,收购公司原二股东东鸿信投资14.89%的股份,价格16.7元/股。经过两次转让之后,东旭集团总计持有29.88%股份,成为宝安地产实质控股股东,而中国宝安以4.81%的持股退居宝安地产二股东。
对此,中国宝安称转让是为了“优化产业结构”,集中资源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有利于改善公司财务结构,提升盈利水平。
资料显示,作为接盘方的东旭集团成立于1997年,总部及研发中心位于北京,是集光电显示、新能源、装备制造、金融、城镇化地产等产业集群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东旭光电)和二十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
地产余音与新业务
不管是中国宝安还是宝安地产,退出房地产业务是公司利润一再下降的无奈之举。
纵观宝安地产过去6年,宝安地产始终维持偏慢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近两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其净利更是从2012年1.94亿元一度跌至2014年的0.53亿元。
观点地产新媒体翻查历年年报得知,2009年至2014年,宝安地产营业收入分别为6.97亿元、7.77亿元、8.17亿元、8.61亿元、8.15亿元、10.37亿元。虽然营业额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但从规模和发展速度看,依然偏小和缓慢。
与此同时,2009年至2012年间,宝安地产过去几年的净利润分别为0.71亿元、0.97亿元、1.40亿元、1.94亿元;2013年至2014年间,却分别降至1.03亿元、0.53亿元,按年跌幅接近50%。截至2014年底,公司的净利润水平较2009年缩水近2000万元。
对此,国泰君安证券表示,这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出公司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事实上,在中国宝安控股宝安地产的6年内,一直在推进公司的转型,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业务的占比,剥离曾经位列主营业务之一的地产业务整合至宝安地产,然而受限于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存货多资金回笼困难,项目开拓及增加土地储备进展缓慢等因素,宝安地产始终未能在地产业务上有所突破。
据了解,宝安地产土地储备主要集中于珠三角(深圳、惠州、东莞)、西安和湖南湘潭。国泰君安证券去年11月份研报显示,宝安地产9个主要项目储备中,除了宝安·宝翠苑、宝安·虹海湾以及鸿基·紫韵已经完成竣工验收或项目入伙之外,其他项目均还在建设当中。
对于新东家东旭集团而言,好消息是,宝安地产在深圳龙岗中心区拥有建面5万平方米的旧改项目,而且已完成集体用地征转,在深圳楼市持续走高的行情下,该项目进入收获期必然会贡献较高毛利。
事实上,业内人士表示,在后续几年时间里,公司的主要盈利和现金流来源仍然以地产开发业务为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