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年报观察之解构新增贷款投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晓 2016-04-04 11:16: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多家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为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而消费信贷领域,以个人住房贷款为最主要的投放方向。2015年建行、工行、招商、农行以及中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分别达到60.19%、55.4%、54.86%、49.40%和32.03%。

截至3月31日,16家A股上市银行已有10家披露了2015年度经营业绩,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也悉数在内。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长期为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但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过去大型银行对公占优;股份制银行突围零售、小微的局面出现较大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10家A股上市银行年报梳理发现,新增个人贷款业务在2015年增幅普遍达到15%,成为拉动新增贷款的主要动力;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更是各行新增贷款的主要投放领域,这10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1.54%。

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飙升

“现在实体经济风险较大,好多行业不敢投,各家银行都将个贷列为重点业务。”华东一位国有大行地方分行人士这样表述。

另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表示,在经济下行期,个人业务能对全行业务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这一趋势已在2015年新增贷款中得到充分体现。个人贷款业务占去年新增贷款的45%,已经超过公司业务的新增量。

多家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为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而消费信贷领域,以个人住房贷款为最主要的投放方向。

这一变化在大型银行中表现的更为明显。2015年建行、工行、招商、农行以及中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分别达到60.19%、55.4%、54.86%、49.40%和32.03%。

建行方面表示,在个人贷款业务积极满足百姓民生领域信贷需求,支持百姓合理住房消费。建行个人住房贷款这一传统优势业务的余额、新增均居同业首位。

不过,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小微企业等经营也出现一定困境。一方面,小微企业主融资意愿降低,另一方面,上述多家银行也对个人经营贷款业务进行调整,个人经营性贷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居民消费需求潜力被一致看好的同时,各行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重点突破。

2015年末,招商银行信用卡新增透支余额达到933.56亿元,占新增个人贷款的36.56%。

光大银行则在消费金融、信用卡透支及住房按揭贷款领域均衡发力,年末消费贷款新增451亿元,信用卡透支余额比上年增加331.64亿元,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86.05亿元。

民生银行表示,通过批量开发消费信贷产品,新增投放达到820.99亿元。

投行业务输血企业融资

尽管增幅逊色个人消费类贷款,但公司贷款业务以其规模效应,仍然为银行贷款的重要投向。

2015年,新增贷款较多投向公司业务的银行主要是平安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公司业务占新增贷款比例分别为73.82%、59.30%、58.38%和56.95%。

多家银行在年报中指出,加强对“两高一限”行业的贷款限制,

中信银行表示,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仍然较多,占公司贷款的38.19%,但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同比分别增长76.35%、41.86%,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长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建设银行在境内公司类贷款增加171.07亿元,仅占境内新增贷款的1.98%。建行表示,公司类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小微企业、涉农贷款等领域,其中基建设施行业新增1485.70亿元。

大型客户、政府平台等风险较低的领域成为部分银行新增公司贷款的重要去处。

农行方面表示,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大行业、大客户、大项目实施资源倾斜,新增重大项目贷款占对公贷款增量的51%。

不过,也正因为大型客户议价能力很强,导致资产风险收益率较低,这也是农行去年净利差下降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招行则表示,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实施全口径限额管理,将资源以商业化原则向具有较好现金流的政府融资平台倾斜,年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加168.15亿元,占新增贷款的5.41%。其在房地产贷款增加323.7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10.43%。

工行年报则显示,其房地产贷款减少267.51亿元,下降5.2%。不过,工行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新增贷款 2,718.5 亿元,占公司贷款增量 的 67%。

在传统信贷业务之外,投行业务发展迅猛的银行亦通过非信贷业务为实体企业融资。

尽管工行新增公司贷款仅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9.17%,但工行方面表示,该行通过债券承销、股权融资、委托贷款、银团分销、金融租赁等非信贷融资总量达到1.36万亿元,同比增加2320亿元,这成为该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