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买方向卖方转型 平安资管谋求第三方业务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来源: 2016-04-08 10:41:5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随着总资产和投资渠道的扩大,保险资金已成为市场上公认的“大买家”。然而在泛资产管理的新格局之下,险资并未止步于买方,而是更多地向卖方的角色转型,尤其是那批老牌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肩挑转型重任。

随着总资产和投资渠道的扩大,保险资金已经成为市场上公认的“大买家”。然而在泛资产管理的新格局之下,险资并未止步于买方,而是更多地向卖方的角色转型,尤其是那批老牌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肩挑转型重任。

一直走在同业前端的中国平安,已然体会到了这种格局悄变前的征兆,并开始布局“尝鲜”。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放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透露,除活跃在传统的权益、固收、另类等市场外,他们也在尝试从提供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等方面入手,多线并举延伸第三方业务产品链,以期真正实现从集团和行业的内部托管人转向全面的财富管理人。

债券指数初体验瞄准境外投资者

近年来,金融业一批政策藩篱被逐步破除,令原本各自为政的资管行业由分割走向共融。大环境的变化,也正倒逼保险资管公司积极转型。

转型的先决条件是,保险资管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否则第三方业务形同纸上谈兵。势在必行的产品化趋势,也让万放深感认同。“这是检验保险资管公司竞争力的注脚,更是开拓利润来源的利器。”

正是基于转型的长远规划,平安资管在面向国内机构投资者发行各类资管产品的同时,也将第三方业务的触角伸向了海外机构投资者,一些主权基金已经将在中国的投资管理委托交其打理。万放透露,“我们通过一些调研发现,海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兴趣浓厚,比如信用债品种。”

但这些海外投资者也同时表达了顾虑,当前国内信用债基本以通讯软件和货币中介为媒介,与海外做市商报价交易有明显差异。对交易环节不熟悉,加上企业信息披露不透明,以及外部评级参考价值有限,使得他们在进入中国信用债市场时较为犹豫。

万放告诉记者,在了解到这一市场诉求后,平安资管在近日做出了联手中债登编制“平安-中债可投资级信用债指数”的决定,即从提供信用风险评估指标入手,为信用债市场补上信用甄别这块短板。“该指数的信用分析环节由平安资管信评团队把关,交易面和流动性也由平安负责解决,降低了海外投资者购买中国市场信用债的门槛。”

差异化格局初显两类模式或存活

保险资管由买方向卖方的转型路线日渐清晰。种种迹象也表明,除平安外,其余20家保险资管公司亦磨刀霍霍,“阳谋”各自眼中的第三方业务。

而打算进军第三方市场的,又何止保险资管一类机构。券商 、信托等各资管主体对此也虎视眈眈,都试图通过发力资产管理业务、类投行业务来延续自身活力。

“在角力的过程中,保险资管机构的相对优势在于管理的资金通常具有久期长、规模大的特征,擅长资产和负债的匹配管理,拥有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和信用评级经验。”但万放也坦言,创新能力和理念、管理机制、人才储备等方面,券商、基金、信托等也有其经验与优势。

万放认为,未来资管主体的经营模式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大而全,一个是专而精。“前者的优势是规模、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和多元化产品;后者专注细分市场。”在他看来,相较之下,中等规模的综合类资管机构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生存压力。

随着泛资管时代来临,资管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行业壁垒逐步破除,牌照优势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能力较量,未来各类资管主体间的竞争势必会加剧。

(责任编辑:DF150)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