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近年来,我国食品市场供应品种不断增加,精深加工产品比例持续上升,食品行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近年来,我国食品市场供应品种不断增加,精深加工产品比例持续上升,食品行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但同时,当前食品行业也面临着产能分布不均、供给质量不高、行业效率偏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挑战。特别在当前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从食品标准、行业准入、市场环境和安全监管等关键环节着手构建四大机制,优化行业结构布局,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多元共治,是推动食品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路径。
构建统一分级的食品标准制定机制。食品标准是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食品生产质量的主要风向标。此前,我国食品行业长期出现国标、行标、地标和企标共存的局面,标准交叉、重复、冲突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要加快建立统一的食品标准,并按照不同产品类别划定质量等级,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做到既统一规范,又尊重差异。食品标准的制定应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主导,按照“统一规范,分级分类”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尊重各食品种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统一规范”是指在国家统筹的前提下,由行业协会、权威专家、食品企业等多方主体对同种食品制定统一规范的食品安全标准,防止“标出多门”,由此确保食品的安全底线;“分级分类”是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尊重食品特性,对不同类别的食品进行质量等级划分,明确各质量等级的具体评判标准,促使食品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也为政府调整不同等级产品的供给布局提供主要依据。在标准制定后,还要进行系统性地优化,并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配套机制上同步跟进。
构建灵活动态的食品行业准入机制。行业准入是调整行业布局的重要手段。要推动食品行业按照不同类别产品的产能情况及质量等级需求,灵活设置行业准入门槛。灵活是指依据食品产品在市场上的产能和质量等级需求来设置准入条件,避免行业准入制度僵化。对于产能过剩的中低档产品要提高其准入门槛,重点培育产能不足的高质量产品,推动更多市场、资金和技术力量进入。动态是指准入门槛的标准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产能和供需的变化动态地调整准入门槛,推动实现行业准入的相对动态管理和调整。此外,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这类特殊经营业态,建议在保证食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生产条件和规模等其他办证要求,将其纳入监管后再对其生产条件、卫生水平、生产加工食品的范围和销售范围做出明确规范和监管。灵活动态的食品行业准入机制将有效的应对食品行业产能不均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为政府加强对食品行业的宏观调控提供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平台,建立消费信息反馈机制,通过搭建食品消费信息反馈平台,定期将所有食品行业消费反馈信息进行全面、透明地公开,让质量差、效率低、消费者口碑差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自然淘汰。<>
构建多元共治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是食品行业高效发展的最终保障。特别是我国食品企业具有系统复杂性、矛盾多面性、焦点突发性、食品安全风险滞后随机性等突出特征,食品安全监管压力不容小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是政府机构单方面的责任,需要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第三方监管机构等多方参与。因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激发各方监管主动性,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协会自治、消费者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从政府角度来说,一是要增加制度供给,加快建立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成立监管信息数据库,增强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互通有无,形成监管合力。二是要完善监管过程公示机制,及时通报监管结果,公开监管过程,确保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披露。从企业和行业协会角度来说,要进一步强化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意识,全面提升企业人员从业素养,加强构建企业自律机制和行业监管机制。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角色转变提供路径与手段,让所有消费者均成为食品安全信息终端。此外,还要推动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通过监控预警综合指标和编写预案的方式,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优化食品安全应急事件的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