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楼市调控慎用老套手法 长效机制需破体制弊端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黄小鹏 2016-04-15 08:34:4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继辽宁省公布对省内部分库存过高城市停止新增土地供应之后,日前国土部宣布在全国推行这一政策,以期助力去库存,恢复房地产全产业链的正常运转。

停止供地去库存有没有效?答案是:有效且必要,但在这种老旧的调控思维里转圈圈,无助于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专家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批未建、在建未售、建成待售三大块库存总量达140.9亿平方米,需要多年时间才能消化完毕。尽管今年一季度采取了一些刺激政策,供应严重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库存仍然压力很大,减少供应无疑很有必要。

但毫无疑问,停止新增供地之类的政策仍然沿袭此前的调控思路,即楼市冷时增需求、减供应,鼓励投机也毫无顾虑;楼市热时抑需求、增供应,误伤合理需求也在所不惜。这种供求两端同时发力的做法,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但效果却令人哭笑不得,“十年九调成空调”即是明证。原因何在?既在于把带有突出金融资产属性的房子当作普通消费品来调节,更在于政府成为市场主角之后,在市场交易中引入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基于“十年九调成空调”的教训,有关方面提出要建立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但客观地讲,这方面并无进展,至少目前仍然沿用冷时添柴加火、热时浇水降温的思路,手法仍然是供需两侧用力,但效果却越来越差。以一线城市为例,从去年“3·30”刺激楼市到今年初出政策降温,手心手背翻转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要真正地建立长效机制离不开两点: 一是去除房地产的资产属性,二是政府对市场保持中立,让市场自身发挥调节作用。但受制于复杂的社会环境,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

现在的情况是,有的地方抢房而不得,有的地方抢“人”而不得。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它是两大体制性弊端的必然结果:一是地方政绩机制下的乱决策。近些年来一些地方脱离本地基本现实,疯狂进行城市开发,规划面积装下当地全部人口尚且有余。在短期利益、官员个人利益的刺激下,出现“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心态,所有的批评和警告未能阻止其疯狂,直到今天严重过剩成为现实。二是资源等级制。人口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是当今现实,但这并非经济学家鼓吹的那样是必然趋势,是规模化效应的结果。因为城市规模经济有一个限度,一旦人口达到临界点就出现高房价、高污染和严重交通拥堵等规模不经济问题。中国许多大城市出现这些情况后,人口流入仍未停止,原因在于通过行政配置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已经形成了城市的等级制,破坏了市场力量自身调节功能的发挥。

不消除上述体制性弊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就只是空中楼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