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在农业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明确提到,通过安全评价审批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并给出了推进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路线图。
这是公开资料里为数不多的简单明了地告诉公众转基因产品是如何合法投产的:首先,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其次,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线图,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再发展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然后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再次,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重点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比如抗病、抗虫、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等——瓶颈问题。
其实,人们对于转基因的担忧和恐惧主要还是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这种信息不充分既包括对转基因作物本身的不了解。转基因作物的优势一直是被强调的,比如抗虫抗病、便于种植、保证产量等。但一件事物总有正反两面,而另一面的信息并不多。人们常受到微信朋友圈的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干扰,难辨真假。信息不充分,还包括人们对于路线图中的每个环节“向前走”的论证是如何进行的也并不十分了解。此外,人们还关心,非法种植尽管是可控的,也已被销毁,但是否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可以杜绝下一次的非法种植发生?
在农业部此次新闻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孔明介绍了农业转基因有关情况,并重点谈到了转基因是否安全的问题。他指出,经过安全性评价以后审批上市的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等同于传统食品。人们对于技术与科学的公信力应该是非常认同的,我国支持转基因作物的自主创新,在“十三五”期间转基因作物研发工作应该会进一步推进。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与此同时,也应该给与公众这方面更多的权威信息。并且,我国还应该对食品安全实行最严厉监管,否则,在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完全放心。
吴院士在对安全性的阐述中,举了美国的例子。他指出,1996年,最早在美国开始进行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商业化种植,到现在已经20年。这20年中,每年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在增加。到现在,种植面积接近30亿亩。这么长的实践、这么大的消费群体,没有发现一例因食用转基因的农产品带来的任何健康问题。美国转基因是发展比较早的国家之一,安全性较高也是事实,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美欧等国对于非法转基因以及食品药品的监管也是最严厉的,违规所要付出的代价很大;大公司尽管进行政策游说,但都需要在制度与法律的框架之内行事;民众在食品药品方面的集体诉讼权也得到了保障。所以,我国在推进转基因的同时,各种规制的完善很重要。
公众对于转基因作物的最大关注就是安全性以及知情权。对于商业化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应该进行最充分的论证,尤其是在“推进抗虫玉米的产业化进程意味着主粮转基因技术将逐步开始产业化”的时候。公众有权利知道哪些产品是转基因的。我国相关法规规定,如有转基因材料,产品外包装需要标注明确。但在现实中,厂商并没有完全做到。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监管与执法力度,让公众在购买商品时能获得充分信息,有权自行选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