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5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3%,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达到了50.5%,这是官方可查数据1952年以来的最高,也远远超出了“十二五”规划的47%的目标。
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服务业占比达到50%意味着中国工业化进入到了后半期,整个工业化正在加快完成。一般而言,由国内消费推动的,服务业占比较大的经济体,经济的平稳性更好。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通过再平衡,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与投资的依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服务业比重提高会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这也相当程度上符合人们的一些感受,比如互联网经济最近几年更加迅猛地发展,以电影为主的文化产业也出现大发展等。但是,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可能并非服务业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而是服务业价格因人工以及房租等提高而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的生产价格指数不断降低,2015年的人民币升值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雪崩也加重了中国生产者价格的负增长,相应地压缩了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就是说,价格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胀调整后的实际价格显示,中国经济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这种因价格引起的结构变化可能还会进行。
去年服务业比重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金融服务业大幅增长,前三季度,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1.5个百分点。但是,这是非常态的结果,即前三季度股市暴涨暴跌造成的交易活跃。而今年金融服务业不可能为经济带来如此的拉动作用,年初以来的股市大跌已经让整个市场变得冷清。
此外,2015年的地产投资累计仅增长1%,但是,全年新建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9%。这意味作为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受到更多的影响,而作为第三产业的地产业销售因更多的刺激政策而增长更多。考虑到地产业的重要性,这对产业比重的变动有很大的影响,但是,2016年是否会继续这种格局还很难说。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障碍,比如金融、通讯、电力等很多领域还有很多管制,竞争不充分,价格比较高。而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则存在一些泡沫,依靠投资人的资金维持。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日益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挑战。事实上,服务业的效率并没有太多提高。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根深蒂固的困境,就是大部分民众的消费能力较弱,而对于收入较高的阶层而言,国内又不能提供更多令人满意的商品,因此跨国购物成为潮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4%,高于2014年的51.6%。居民可支配收入去年增长7.4%,超过6.9%的经济增速,但是,这个消费数据中包含了政府的支出,这意味着个人消费可能被高估了。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家庭支出对经济的拉动贡献率为37.9%。
中国经济正在朝着再平衡的方向发展,随着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展开,那些过剩严重的重工业部门可能会有大量企业倒闭。毫无疑问,服务业的比重会相应地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服务业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服务业,减少或解除更多的管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服务业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创造和发展。
但是,服务业并不等于送快递、订盒饭、租车等这些低端产业,实际上,服务业是门槛更高的产业,更青睐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通过脑力劳动发挥创造性。但是,高端服务业需要更多创造性,而这又是中国教育的短板,需要进行改革。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满足这些条件需要一个改革过程,比如缩小贫富差异,藏富于民,改革应试教育,改变人才评判机制等,中国需要做好更多的准备,服务业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