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九州证券:“权威人士访谈”短期利空 长期将迎健康牛

来源:证券时报 2016-05-09 19:01:2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5月9日,权威人士再度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对此,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的访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每一次都对应着政府政策的重大变化。

邓海清表示,短期来看,权威人士的表态利空股市,包括经济非V或U型(对企业盈利预期下降),否定货币宽松(对无风险利率下降预期降低);但长期来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分化加剧,优质企业将获得比供给侧改革之前更高的盈利。随着短期利空释放、股市短期调整结束,未来优质企业盈利将长期改善、同时无风险利率长期维持现状,股市将进入“健康牛”。

原文如下:

5月9日,权威人士再度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我们认为,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的访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每一次都对应着政府政策的重大变化。通过分析权威人士访谈,能够了解政府现在在想什么,与过去比有哪些变化,以及未来会做什么,投资者可以提前布局,更好的把握市场机会。

一、经济运行L型,稳增长让位于调结构

三次权威人士专访分别是2015年5月、2016年1月和2016年5月,第一次主要是提出问题和确定基调,第二次主要讲结构性改革怎么做,在经济预期极为悲观的背景下,强调不实行需求紧缩,第三次是在3月经济数据向好的背景下,提出未来经济是L型,而不是V型和U型,重点重新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表示,“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是该文最重要的表态之一。

权威人士对于没有U或V的解释是:第一,“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第二,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就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有所加剧。总之,“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有意思的是,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从短期观察,经济波动受外界因素干扰很多,有可能是阶段性的U型或W型”,此次权威人士正式否定了U型提法,对于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有很大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取代“稳增长”成为政府工作重点。权威人士强调,“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意味着需求刺激告一段落,供给侧改革重新成为重点。

当然,政府重心切换到调结构也意味着,政策层确认经济已经见底回升,中国经济已经进入L型下半场,持续5年的经济下滑结束,否则不具备把改革放在首位的条件。

长期来看,政府基调仍然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期“适度扩大总需求”是重点,而现在开始变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预期,一旦未来经济重新下行,重点将重新转变为“适度扩大总需求”;对于未来中国经济不能过于乐观,但更不能太悲观。

二、货币宽松周期结束,全球央行“再同步”

权威人士对货币政策的态度非常明确:“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

在1月份权威人士访谈中还提到要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而此次降企业成本则只是“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似乎已经不再作为政府政策选项。

我们在2016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中提出,货币政策“换挡期”,2014-2015年的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已经结束,主要逻辑是经济回暖、通胀回升,货币宽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几乎不存在,此次权威人士的表态验证了我们的判断。

一个更广的视角来看,中国央行与全球央行开始“再同步”,主要央行均进入货币政策观察期。从全球货币政策周期同步性来看,美、欧、日货币政策由分化走向收敛:美国加息步伐放缓,欧、日放松进程暂停。在欧美日央行都进入观察期之后,中国也开始由宽松周期进入观察期。

三、新常态下的“周期归来”有新内涵

旧常态下的“周期归来”具有长周期、高波动性的特点,其核心是房地产和投资周期。在过去,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五大周期的同步性:经济增长周期、地产泡沫周期、外汇占款周期、通胀周期、资金成本周期等“五大周期”高度同步,同时持续时间长、波动幅度大。

进入新常态,“周期归来”也有了新的内涵,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波动幅度降低,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更重要的是具有结构分化的特点。

此次权威人士明确表示“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意味着,此轮“周期归来”难以导致经济大幅回升。

我们认为,新常态下的“周期归来”内涵是:

第一,新常态的“周期归来”是中国经济长周期见底回升,持续五、六年的经济下滑结束。此轮长周期下滑开始于2010年,当时GDP高点为12.2%,到目前已经下行持续五、六年,这是中国经济L型的上半场。到2015年底,中国经济长周期见底,L型拐点已至,2016年开始进入L型的下半场,这是我们认为新常态下“周期归来”的最重要含义。

第二,新常态下的“周期归来”不意味着经济大幅反弹,而是呈现区间震荡、窄幅波动。与上行幅度有限相对应,即使经济再次下行,也是有底线的下行,必然会伴随财政刺激发力,我们认为GDP底线在6.5%。中国经济不会再向2011、2012、2013年那样、出现反弹之后经济再度加速下行,这是与看空中国经济观点的最主要区别。

第三,旧常态的“周期归来”是“普惠周期”,几乎所有企业普遍受益,而新常态的“周期归来”则是“优选周期”,“二八定律”现象突出。过去只要“周期归来”,就会出现所有行业、企业普遍受益,投资什么都能躺着赚钱;而现在的“周期归来”尽管意味着经济整体见底,但是不同企业盈利之间将加剧分化,甚至分化程度比经济下行时期更加剧烈。权威人士也表示“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把握结构性分化的机会,是未来几年的投资重点。

四、明确供给侧改革任务,不靠居民加杠杆去房地产库存

在1月份的权威人士访谈中,尽管主题是“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对具体措施论述较少,更多的是在谈论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意义,以及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对于具体供给侧改革措施没有系统性的阐述。

此次权威人士则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任务目标,我们精简之后重点如下:

去产能,关键是处置“僵尸企业”,原则是“保人不保企”;

去杠杆,“宏观不放水漫灌,微观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去库存,通过“人的城镇化”去房地产库存,否定通过“加杠杆去房地产库存”;

降成本,降低整体税负,取消不合理收费,减少行政审批,不再提降低融资成本;

补短板,注重精准扶贫,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去库存的变化。去库存指的是去房地产库存,这点上没有变化,但是对于如何去房地产库存,一直存在争议。去库存的关键是创造需求,一种方式是通过居民加杠杆,一种是通过户籍城镇化。

一个有趣的点是,周小川在G20记者会上表示,“从中国的情况看,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中的比重还是相对偏低的。”“所以银行系统也觉得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产品,有发展的机会。”尽管周小川并未明确表示要通过个人加杠杆去房地产库存,但上面的表态不免让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此次权威人士否定了“房地产加杠杆去库存”的做法。其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就是房地产市场加杠杆,无论哪个领域加杠杆都蕴含着巨大的去杠杆风险;二是2015年底以来对房地产刺激力度偏大,导致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过快,担忧存在泡沫风险;三是对于房地产加杠杆政府不应释放明确的引导信号,也就是说如果市场自发的可控房地产加杠杆是有空间的,但是一旦政府明确引导房地产市场向好,那么存在泡沫化失控的风险。

这与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有相似之处,政策层有意无意的表态,使得市场对当时股市产生“国家牛市”的错觉。周小川表示“资金进入股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肖钢表示“这轮股市上涨是对改革开放红利预期的反映,是各项利好政策叠加的结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再出现由于政策层有意无意的暗示,再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其对实体经济的危害是股市泡沫破裂远远不能比的。

五、没有滞胀,也没有通缩

对于通胀,权威人士既不认可物价大幅上行,也不认可通缩。权威人士的理由是,产能过剩严重,物价普遍大幅上升缺乏实体支撑,同时流动性充裕,消费能力旺盛,通缩可能也不大。

我们一直强调,滞胀只是杞人忧天,前期涨幅最大的蔬菜价格已经明显回落,只有猪肉价格由于供给弹性较弱还存在一定上涨,但由于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高位,猪肉价格同比难以继续上行。

历史上的四种滞胀类型是:1970年代的石油供给冲击型、中国民国时期的国家动乱型、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崩盘型、2014年日本税制改革型,没有一次所谓货币超发导致的滞胀,现在也没有滞胀的可能。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货币超发的结果是资产价格泡沫而不是通胀,即使导致通胀,必然是先有经济回暖再有通胀;如果没有最终需求,试问囤积大宗商品、蔬菜卖给谁?如果货币超发能够导致通胀上升,那日本、欧洲央行货币超发最严重,为何其通胀却是主要国家中最低?

我们在2015年底提出“2016年通胀归来”,但我们从来不认为中国现阶段能够达到高通胀。我们的判断与权威人士一致,通胀大幅上行或者重新回到通缩的可能性都很小。

六、短期利空股市,长期仍看好“健康牛”

对于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坚定看好基本面驱动的股市“健康牛”,价值投资最好的时代到来。

短期来看,权威人士的表态利空股市,包括经济非V或U型(对企业盈利预期下降),否定货币宽松(对无风险利率下降预期降低);但长期来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分化加剧,优质企业将获得比供给侧改革之前更高的盈利。上市公司作为优质公司的代表,盈利改善程度要好于整体经济情况。

对于无风险利率方面,我们认为货币宽松周期已经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很快就会进入紧缩周期。我们认为不会出现滞胀,因此在经济明显回暖或过热之前(按照权威人士的论述,这种情况发生概率很小),通胀难以大幅上行,货币政策也就难以实质性收紧。在供给侧改革为重点时期,经济下行风险并未彻底消除,政府再通过紧货币去产能、去杠杆的可能性很小。对于持滞胀观点的人来讲,对货币紧缩的预期过高,存在修正的可能。

我们认为,随着短期利空释放、股市短期调整结束,未来优质企业盈利将长期改善、同时无风险利率长期维持现状,股市将进入“健康牛”。

更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新常态“周期归来”的结构性大分化时代到来,政策层对股市干预减少、规范增加、制度设施完善,“价值投资”最好的时代到来。企业盈利分化加剧,挑选好的投资标的的意义重大。我们认为,一方面需要关注有突破性的创新性企业,另一方面需要关注供给侧改革受益的优质传统企业。

对于债券市场,权威人士提到“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信用违约仍将继续,这是未来债券市场面临的最大风险。

对于大宗商品,维持4月25日报告《警示短期回调风险,长期趋势机会不变》的观点不变。短期而言,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政府政策可能变为“去产能+放产量”,导致大宗商品供给增加、价格回落,重蹈2009年8-9月大幅回调的覆辙。在强调短期风险的同时,我们仍然长期看好大宗商品,2015年末是大宗商品的长周期底部,随着经济长周期见底、美元指数长周期见顶,大宗商品存在长期趋势性机会。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