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5月13日发布《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下称《报告》)称,2015年我国支付清算交易规模继续加速上升,但支付清算交易规模与实体经济运营进一步疏离。
《报告》显示,2015年支付清算业务规模与GDP总量之间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创造1元GDP所需的支付系统业务规模从2014年的53.25元上升为2015年的64.77元,增长21.65%,为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这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没有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创造1元GDP需要更多的交易。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兼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5月16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许有两个:其一是金融体系活跃度上升,创新加快;其二是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的运行有疏离的倾向。
银行电子支付现负增长
《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共处理支付业务469.48亿笔,金额4383.16万亿,同比分别增长53.74%和29.34%。与同期GDP相比,2015年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金额是全国GDP总量的64.77倍。
从支付系统层级来看 ,2015年,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59.96亿笔,金额3135.25万亿,同比分别增长43.31%和27.67%,分别占支付系统业务笔数和金额的12.77%和71.53%,笔数较少但金额巨大。
支付清算是经济交易中最基础的环节,其表现通常能反映经济运行状况。除了规模与GDP总量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外,支付清算系统业务指标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相关性在2015年也出现弱化现象。“基于支付清算指标所进行的宏观经济变量拟合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这说明有相当多的支付活动并没有对实体经济做出有效的贡献。”
《报告》指出,虽然总量继续迅速增长,但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拐点和特征。
比如,支付交易平均规模持续下降,由2007年的16.5万元/笔降为2015年的9.33万元/笔;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平均规模则出现反转趋势,由2014年的2.89万元/笔上升为2015年的3.66万元/笔。《报告》指出,由于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数据采用了新的统计口径,因此尚不能判断这种趋势变化的具体原因。
在新兴支付领域,单纯增长的态势也在2015年出现了逆转。
如银行机构处理的电子支付在2015年一季度达772.54万亿的高峰,但之后的两个季度连续下滑,直至四季度才稍有反弹。相形之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理的网络支付保持总体增长趋势。
亚太地区电子钱包使用量达34%
《报告》称,移动支付、行业应用和农村支付将是未来银行卡市场重点竞争领域。
移动支付自不必说,越来越多的行业希望得到包括支付、客户和库存管理等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
农村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会进一步显现。2015年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和普惠金融的发展,如11月的《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大型电商纷纷下乡,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电子支付,包括农产品的收购、消费品的下乡。另一方面,支付也为农民的信用评分积累了参考数据。
以移动支付为首的支付创新是否颠覆了全球支付市场的结构?
据Capgemini和RBS发布的《全球支付报告(2015)》大致统计,信用卡支付方式在全球支付总额中仍位居首位,其次是新兴的电子钱包,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是借记卡。
具体而言,北美和拉美地区的信用卡支付量(分别为40%、42%)在其市场总额中最大,在全球也是排名第一。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是借记卡(29%),也是全球使用借记卡最多的地方。亚太地区则是全球新兴移动支付的领头羊,电子钱包34%的使用量位居全球首位。
根据《全球支付报告(2015)》的数据推测,各地区未来支付市场发展有一些共同的趋势:银行卡支付量减少,银行直接转账支付量略增。其他支付方式发展则存在地区差异,如电子钱包在拉美之外的地区均可能出现支付量上升,而现金、预付方式在各地区发展趋势则可能完全不同。
《报告》还呼吁,“十三五”时期可以进一步完善证券清算结算体系。在监管方面加强监管协调,统一规则,避免重复监管;减少行政管制;促进监管政策公开透明,限制自由裁量权。
同时,建设集中统一、信息共享的中央监管信息平台,启动中央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债券托管结算机构互联互通并推动清算结算机构跨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