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政府负债,银行是不会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所实行的,大多是实体企业的。如此,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可能与债转股一样,成为一把套在实体企业身上的新的枷锁,善意结出恶果。
据媒体报道,.时隔八年,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破冰重启。26日,备受关注的两只入池资产分别为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的不良资产证券化(ABS)产品发行。其中,入池资产为零售贷款的全球首单信用卡不良ABS招行“和萃一期”,以3.0%的发行利率,获得优先档2.28倍认购。
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对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降低和分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保持银行业市场的稳定运行。同时,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避免银行对实体经济产生“惜贷”心理,增强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自觉性。
从决策层的本意来看,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完全符合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的。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企业运行非常困难,不良贷款也越来越多。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到13,921亿元,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至1.75%,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对金融业安全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过多、不良贷款率偏高,就会给商业银行以防范风险为名,对实体经济产生“惜贷”借口。所以,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问题的关键在于,决策层的善意和本意,不一定能够结出善果,银行不一定会按照决策层的要求去做,真正把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到实体经济中来。因为,长期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决策层出台了一系列的稳增长措施,也对包括银行在内的相关职能部门、机构、企业,提出了许多非常明确的要求,特别是信贷资金投放,更是在制定政策时,就有了非常明确的导向,如定向降准、给农村商业银行特殊支持政策等。可是,实际执行结果,却与决策层的要求大相径庭。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新增的货币发行超过了90万亿,可是为什么实体经济仍然融资如此困难。不仅困难,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融资贵的问题,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
必须看到,在银行行为没有得到规范的情况下,同意银行采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化解风险,是不太适当的。要知道,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决不是企业单方面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市场的原因。尤其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银行的盲目放贷、过度放贷密不可分。如果不是有银行做强大的支撑,产能过剩问题绝对不会这么严重。那么,不良贷款也就不会这么多。到头来,银行却把矛头直指实体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发生场,是不公平的。我们更加担心的是,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释放的资金,银行是绝对不会向实体经济倾斜的,而只会给银行向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少数国有企业增加贷款创造新的条件。不是有些银行在给开发商发放贷款时,可以“贴钱”投放吗?给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哪家银行具有这样的心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行推出的信用卡不良ABS,从表面看,开创了全球先例,可称创举。可是,回顾分析一下这些年来银行发行信用卡的手段与办法,出现信用卡不良资产增多的问题,也是必然的。因为,很多银行在发行信用卡的过程中,只讲数量不顾质量,只要完成发行任务,可以不考虑持卡人的信用,甚至让一些不讲信用的人也都办理了信用卡。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信用卡坏账也就不可避免了。在银行发卡行为不规范的情况下,同意银行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化解信用卡风险,等于是鼓励银行乱发滥发信用卡,鼓励其利用信用卡集聚风险。
我们并不反对对银行的不良资产实行证券化,前提是,必须规范银行的行为,让决策层的善意和本意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帮着银行去滋生更多的不良行为。如果这样,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步伐越大,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就更大,银行的不规范行为就更多。更重要的,实体经济不仅不能从不良资产证券化中获得好处,反而会被各种更为不规范的行为所困扰。如接受方将不良资产再通过不良行为清收,损害实体企业利益等。要知道,真正的政府负债,银行是不会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所实行的,大多是实体企业的。如此,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可能与债转股一样,成为一把套在实体企业身上的新的枷锁,善意结出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