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我国5月外储减少279亿美元 降至2011年12月以来最低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导读:余永定认为,应该选择保住外汇储备,而不是人民币汇率。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也必须具有足够灵活性。作为过渡,人民币可以盯住宽幅货币篮子,这一货币篮子的波幅非常宽松。

6月7日下午,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末以美元计价外汇储备余额3.19万亿,创2011年12月以来的新低。环比看,5月外储余额相比上月下降279.32亿美元。

不过,以SDR计值的外储余额首度环比上升。数据显示,5月末以SDR计值的外储为22751.33SDR,相比4月上升34.9SDR.201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布以美元和SDR作为报告货币的外汇储备数据,并回溯至2016年1月。

“美元计价的外储下滑,可能主要由非美货币5月份贬值导致,属于估值上的变动;SDR计值上升,可能因美元升值且SDR内美元权重较大所致。”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资本外流对外储的影响在5月份应该不显著。”

据招商银行宏观测算,5月因计值因素导致外储减少250亿美元左右。如按此计算,计值变动对5月外储下降的影响达89%。

企业、居民购汇意愿减弱

资本外流对外储的影响在5月份不显著的原因在于,5月外汇市场并不像年初那样紧张。数据显示,5月人民币对美元累计贬值1.5%,月底中间价跌至5年多以来的低点,但相比1月外汇市场交易量明显减少。5月在岸即期市场日均交易量198亿美元,而今年第一周日均交易量高达346亿美元。

市场人士认为,外汇储备数据可能受到估值波动等因素的扰动。较之外汇储备数据,银行结售汇数据更能反映跨境资本流动的真实情况。

从外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衡量购汇动机的售汇率(客户从银行买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支出之比)1-4月分别为90%、74%、74%、75%。2-4月售汇率相比1月下降,显示企业和居民购汇意愿明显减弱。

“市场正在逐渐消化吸收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溢出,并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汇率波动。”刘东亮表示,“央行对汇率定价机制的不断明确,使得市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多了一份从容。”

人民银行在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报告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既反映了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又反映了市场供求状况。

6月7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吹风会上表示,最近人民币汇率市场是比较稳定的。市场清晰认识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样的机制运行将越来越好。

美联储加息依然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虽然美国5月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仍然存在。民生宏观的一份研报称,6、7月美联储加息的概率小幅升至5.6%、37.4%,预计年内加息1次。未来美元加息将对人民币带来贬值压力,但压力可控。

6月7日,易纲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吹风会上还表示,中国央行和美联储之间的沟通很好,中国需要在货币政策上为应对美联储加息做准备,而央行已做好准备。

外储再次进入下行通道

从历史数据看,央行外汇储备余额自2014年6月达到3.99万亿美元的高点后,持续进入下行通道。2015年,中国外汇储备创史上最大年度降幅。央行的数据显示,在人民币小幅贬值的情况下,2015年央行外汇储备下降5216亿美元。

去年11月以来,连续4个月负增长后,今年3月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止跌回升。3月末、4月末外储环比分别增加102.8亿、70.89亿美元,5月则再次进入下降通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不能把外汇储备的流失简单说成是“藏汇于民”。“(外储下降这么快),我是有点心疼。”余永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应付全球性金融危机,所需要的资金也没有中国去年外汇储备下降的量大。”

余永定认为,应该选择保住外汇储备,而不是人民币汇率。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也必须具有足够灵活性。作为过渡,人民币可以盯住宽幅货币篮子,这一货币篮子的波幅非常宽松。

民生宏观点评称,目前企业资产负债调整高峰已过,私人结售汇已经有所好转,美联储第二次加息边际影响将会温柔得多。结合中微观结售汇、贬值预期及汇率新逻辑来看,贬值预期有一定死灰复燃的迹象,但是本轮贬值压力可控,央行应对更为从容。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