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私募最初对新规存在诸多困惑,现在慢慢理清思路,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产品募集等方面进行改进。
从去年年底开始,不少私募就嗅到了监管风暴的来临。随着基金业协会发布2月5日公告和自律规则陆续推出,私募行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保壳大战”、集体备考从业资格等,从混乱到有序,逐步规范自身发展。
“保壳大战”轰动一时
2月5日,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春节以后围绕新规,私募、券商、律所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保壳大战”,轰动一时。
据记者了解,不少券商打出“保壳”广告,给未展业私募挨个打电话、拜访洽谈发产品事宜,在发行门槛、费用、流程等多方面一路开绿灯。有券商人士表示,以前发产品要求规模在1000万或以上,但现在“保壳”200万就可以,且托管外包费用大降,一两万甚至上千的都有,主要为了争抢私募资源。同时,律师们也在“保壳大战”中大打价格牌、专业牌,一份法律意见书一般5-10万,低的2-3万,律师就私募专业化经营情况、股权结构等十四项进行尽职调查、发表结论性意见,并递交给协会、等待反馈,通过以后进行公示。
但到了4月中旬,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曾透露,新增管理人备案、为首发产品补提法律意见书及重大事项变更提交法律意见书的通过率均仅为10%左右,其背后原因是相关机构没有认真学习2月5日公告、私募备案问答系列等,具体表现是经营范围不符合专业化要求、高管没有从业资格、实缴资本难以覆盖6个月经营成本、内控制度照搬别家等。同时协会一再强调私募应摒弃简单“保壳”思维,从开展业务的实际需求出发,后续仍可重新申请。
协会的私募管理人登记工作一度开展较为缓慢,但到现在已经步入正常轨道。备案新规实行以来,多家律所递交的法律意见书合格通过并公示,共有上海开开门投资等241家新私募“闯关”成功、登记成为管理人,也有不少私募成功备案首只产品。另外,到5月1日,有2000家左右私募因为既没有申请备案首只产品也没有提交法律意见书,被依法注销登记。
另外,上半年私募们积极参加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尤其是4月23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统一考试,有近8万私募从业人员报名参与。
记者了解到一些业内情况,经历疯狂后,券商“保壳运动”如今已大幅降温、几近荒废;部分成功办理法律意见书的律所成为私募积极寻找对象;还有私募全员出动考从业资格,采取谁先考过谁当高管的策略,现在有些从业资格甚至在网上被叫卖。
私募招兵买马改善管理
去年年底自律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私募对新规议论纷纷、困惑不已。今年私募内控指引、信息披露和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等正式发布,私募走出了“困惑期”,纷纷招兵买马、完善内部岗位和体系,并按照新规要求披露季报、年报等,还有在募集过程中注意寻找有销售牌照的机构,面向特定对象宣传、甄别合格投资人等。
面对迅速席卷的监管风暴,不少私募最初并不适应,困惑颇多。有私募市场人士曾向记者表示,“以后代销机构销售私募产品需要资质认定,但目前我们对资质的认识仍比较模糊,到底哪些具备资质。而且私募直销要求严格,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握销售、宣传的尺度。还有关于投资者的回访确认,也不知道该如何确认,希望协会多给予培训和指导。”
经历适应调整期,部分私募已经在按照新规要求办事,某中型私募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花了半年时间建立制度,从内部控制、风控合规到销售等,基本上制度是健全的,“协会的新规是参考公募做的,我们也是参考公募做的。”同时他们对新发的产品实行投资者回访确认。也有私募表示,在合格投资者认定方面,他们比以前更加谨慎,把管理人能够征信的文件基本上都会拿到手;另外,在签署代销协议时,他们会明确要求代销机构有基金业协会认定的资质。
但也有私募对监管快速收紧以及新规下成本陡增,倍感压力;还有私募表示,在开展一些新事务上并不容易,仍在适应阶段。上海某老牌私募总经理认为,私募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走向规范和成熟本身也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监管加码势在必行,行业发展一定是会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加强监管设置行业准入门槛,去伪存真,帮助行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