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 投资攻略 - 正文

ChinaLedger白硕:区块链平台化面临三个选择题

来源:钛媒体 2016-06-15 13:25:0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钛媒体注:本文根据钛媒体与ITValue联合举办的微信公开课“钛坦白”第19期分享整理。本期是“聚焦金融科技”系列分享的第一期,我们请到了来自区块链领域的六位大咖,分别从技术、产品、创业、投资、趋势等角度为大家深度解读区块链。以下是ChinaLedger技术委员会主任白硕的分享:

白硕,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Ledger)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证券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工程师,原上海证券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技术管理处处长、实验室主任,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软件研究室主任,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分享主题:区块链的平台化迷思

下面是白硕在钛坦白分享的干货,由钛媒体、ITValue整理:

大家好,我今晚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区块链的平台化迷思”。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区块链、平台化、迷思。

区块链产生的背景:价值守恒、信用成为信息化时代刚需

区块链产生的大背景是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人类社会数字化进程,现在已经由信息服务进入价值、信用服务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一方面价值与信息是有本质不同的,信息是不守恒的,几乎可以用零成本进行无限度的复制,想想看,你有一个Idea,我有一个idea,我们交换后就各有两个idea,这在物质的世界里面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是守恒的,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以后,还是各有一个苹果。能量也是守恒的,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物质和能量还可以互相转化,但是他们合在一起还是守恒的。但是人类社会的价值不一样,其一开始就用物质度量物质,所以价值在流通领域也是守恒的,当然在生产领域里面不是,因为劳动可以创造价值。

所以价值守恒说起来简单,用有价值的物质去度量物质的价值,这就是古代货币的硬通货的形态,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到了数字化的世界就不这么简单了,因为你要保证一份价值要么在这个人手上,要么在那个人手上,除了模拟发行的增量和模拟自然的损毁的减量之外它还是守恒的,转来转去,总量是不变的。大家要知道,无论从硬通货的角度看还是从纸币的角度看,这样的转手都是家常便饭,如果你在数字化的世界里模拟不了,那就不是成功的。

那么到了数字化的世界里,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我们必须使用比信用卡刷卡记帐安全强度更高的技术来保证价值的守恒,那么区块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为数字世界里的价值守恒提供了一个基于密码学、基于分布式系统和点对点网络通信的这样一个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中介身上,而是仅仅依靠相信数学,相信算法就可成立。

其实人类的数字化进程在当下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信用,信用就是价值兑现的预期。

价值兑现预期的一个方面就是自证。大家知道,在股票市场,股票成为商品买卖的对象,但是这个商品的质量是好是坏,供需双方往往是不见面的。有一些负责任的股东会跑到人家公司里面,到厂房去实地查看,但是大多数股东没有这个条件这么做,而且越来越没这个条件,股票市场的监管者于是就想出了一些法律手段,比如说强制信息披露,在贷款领域被贷款人就是商品,你的质量就是你的抵押,你的流水等等这一系列的证明,这些在数字化之前,金融领域就已经存在了。

当电子商务走进我们的生活以后,供需不见面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了一种常态。商品质量、商品宣传所标称的一系列的特性,诸如产地、用料、各种保障条件(比如说冷链),还有各种标准化测试通过的情况等等,是否如描述的那样真实,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当然,电子商务平台的公司可以去监管,消费者也可以去评价,但这些都是事后的,事前呢?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诚实的参与者们,其实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的自证手段,这就是价值兑现预期的一个方面。所谓的自证手段,除了比特,还有原子二者结合出现的物联网。

价值兑现预期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线上线下的结合。比如说你在线上付了款,在线下就有了一定的所有权、处置权、使用权,这些物权,线上其实都是可以给你的,但是物权的实际行使是在线下,你租来的车你是能开,但你手里一定要有钥匙,如果是物理的钥匙,那和线上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要想线上线下无缝对接,你的车钥匙就要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区块链就是你的钱一交,那么你的开车的权限就赋予了你这个钥匙,停车位也是一样。所以,线上价值线下兑现,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字化手段,那么数字化要从线上延展到线下,从互联网延展到物联网。

区块链技术不仅对价值的守恒,而且对于上面所讲的两种类型的信用的实现也给予了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持。综上所说,数字化进程使得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诸多习以为常的普通环节变得更像金融,更需要借鉴金融的打法了。

如果把货币、价值、信用画三个圈的话,货币在最里面,价值在中间,信用在最外面,区块链是什么情况呢?它使最里面的货币圈率先取得突破,大家知道的就是比特币,那么现在大家都在中间的价值这一圈绞尽脑汁做文章,但是他的技术能力是完全可以做到最外面的信用这一圈的,当然,这需要跟物联网非常深入的结合,跟更广义的可信计算环境也要非常深度的结合。

那么,从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进程这个大背景去看区块链技术就非常清楚了。

人类社会进一步数字化,就必然呼唤一个包含货币、价值、信用在内的一整套信用基础设施,而区块链就在恰当的时候,充当了这样一个基础设施,至少它是这个基础设施的一个萌芽状态。目前区块链在单场景当中的应用只是一个过渡形态,其实越到后面场景之间互相渗透的趋势会愈加明显,单场景愈会向一些复杂场景的生态演化,这是迟早要提上日程的。

所以,价值守恒、供需不见面、广义的商品质量的自证,以及线上线下信用手段的无缝对接,都是信息化时代的刚需。面对这些刚需,我们最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假设的前提条件越少越好,实现的成本越低越好,因为越低就越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从这个角度上讲,去中心化不是因而是果,不是本质而是现象,不是故意这样做,而是顺势而为,不是谁吃饱了撑的非要找中心化的麻烦,而是本质的技术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任基础,再信任其他反而都是多余的、不经济的、甚至是不安全的。而这个技术信任的基础已经属于大众,属于生态当中的每一方,而不是再为一个别的某一方所垄断。

信用服务的载体一定是平台化的

如果上面这个结论是成立的,那么信用服务的载体一定是平台化的这个说法就顺理成章,非平台是不能信任的,所以我们提到了第二个关键词“平台化”。

所谓平台,顾名思义就是下边应该有同一套东西去支撑它,上边应该能放很多不同类型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基本都不是你的。软件平台就是底层提供一套公共的信息服务,系统调用服务等等,上面会承载很多个应用,这样的软件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平台软件,或软件平台,而平台化就是要朝着平台的方向去努力,一方面你要吸收各种共性的底层需求把它沉淀到平台里,另一方面也要围绕平台来打造面向各种应用的生态。不管怎么说,平台必须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体现核心竞争力。

那么平台如何成为又如何体现核心竞争力呢?

首先平台软件本身必须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技术壁垒。如果平台软件很容易复制,那么就很容易低水平遍地开花,一片狼藉,谁也做不大;

其次平台接口必须有很强的定制化能力,能吸引足够多的应用开发项目。试想,一个平台如果没有人气,很少有人使用你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应用开发,那么你的平台也就该垮掉了;

第三就是平台在运营当中必须能够持续创造服务价值。如果平台只是在开发阶段盈利,到了运营阶段就无钱可赚,这样的平台应该还处在一个比较粗放的介入业务领域不深的这样一个阶段,只有跟业务运营能够携手甚至能够直接掌握业务运营,平台才有更高的价值。当然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区块链平台化的“迷思”,即面临三个选择题

什么是迷思?就是想不清楚,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是又努力去想,这应该说是一个糟糕的状态,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状态。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并不是每一件事在那个事情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这样的状态。

区块链平台化是事关大局的,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出现这样的迷思状态,说明它确实重要到了一个需要做出选择的这么一个关键节点。

下面我试图从三个角度,也就是三个选择题来论述区块链平台化的迷思。

1、开源还是闭源?

当然从壁垒的角度,从自主掌控的角度看,闭源是最好的。作为平台虽然也有开源但是做得不错的,但是这种平台一般都是在基金会的模式下运作,绝少有创业公司运作。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恰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它不把信任和信用的基础建立在对人和对机构的信任上,大家只信数学,只信算法。所以数学和算法就是信任的基石,如果这部分不公开,那就失去了跟全社会最有能力挑战它的高人过招并且成功过关的机会。如果这样,区块链的安全性就是值得怀疑的,至少是打了折扣的。现在的一些区块链项目,还有很强的试水特点,对于安全性的考虑还有比较大的容忍度,区块链最核心的共识机制,甚至连黑盒测试都没有形成标准的用例集合也就是Benchmark,更别提白盒的沙盘推演和测试了。

但是如果当区块链从试水到玩真的,从个别案例扩大到大面积推广,那平台代码的开源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联盟链,私有链的应用,把代码仅仅开放给一个或者若干个机构也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应用区块链的机构,本来安全专家就不多,或者没有,即便有也不可能跟全世界顶级高手之和相比。所以我还是主张把区块链的原代码“晒”给公众,要接受全球顶尖高手的置疑和挑战,最后生存下来的才是真正强大的平台。

平台不可能是百花齐放,真正成气候的平台数来数去也就是个位数。我相信目前声称自己有自主知识产权,但还没有开源的区块链公司,或许有一些暂时是过渡阶段的一些考虑,没有开放他们的代码,但是未来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走向开源之路。

但是必须要说的是,跟基金会支持下开源区块链技术体系相比,创业公司的闭源区块链技术体系是缺乏优势的,这一点值得投资机构深思。

至于说开源以后,是不是壁垒就不存在了,我感觉代码不应该是这个壁垒的主体内容,真正的壁垒应该是对区块链精髓的掌握,还有是对业务领域、业务场景和业务需求能够快速跟进的那种悟性。另外诸如专利壁垒,标准制高点,很多这样的提法,我觉得现在谈还都有点为时尚早。

2、通用还是专用?

毫无疑问,区块链技术是具有通用性的,但是同一套区块链技术支持不同的业务生态,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往往是既相对独立,又相对隔离,又共享某些信息共享某些业务要素,把他们完全做成不同的实例就割裂了共享,如果做到同一个实例当中又会牵扯到各个业务生态隐私的保护和防范,这是一个两难。

那么现实当中的云服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就是沙箱(sand box)。我们可以理解成受统一调配的资源,彼此又隔离的一些运行环境。实际上区块链领域也有引申意义上的“沙箱”的概念。最近刚刚看到一个文章讲监管的沙箱。其实沙箱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生态里边有分有合,互相之间是双向的或者是单向的看不见,大家互不干扰。如何能够针对业务形态相近的多个业务属性相近的生态,让他们跑在同一个区块链上,充分保障隐私,又开放他们之间的共享要素,那就是拓展区块链应用做大区块链平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着力点。

这里边说的生态,是业务生态在一个平台支持下的业务生态之间的界面。下面我们再说一说平台和应用之间的界面,也存在怎样分工,怎样封装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时又和区块链底层的分层是否科学合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底层是一锅粥,很多应用逻辑那就只好跟着底层一起做硬编码,如果底层能够提供非常清晰的分成的编程接口,还有表达力足够丰富的智能合约脚本语言,应用逻辑就能得到比较干净的分离。

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底层平台做底本,对于构造完整的区块链协议栈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的区块链协议栈分层还没有真正形成共识,各种分层体系简直就是八仙过海,这里面肯定有好的也有不怎么样的,大家要学会分辨,因为选型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平台与应用之间的界面。另外要提的是,这里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那就是如果你的平台采用的是开源的底层,一旦你为了特定的应用把它打造成专用平台以后,你之后的升级等等这样一些跟进的事项,别人往前走了你的专业平台就没有办法享受了,而且很可能会跟人家的底层渐行渐远,以后的事情全要你自己扛,这样的分叉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功,把平台的通用性打理顺了,应用落地效率会大大增加。如果不在通用平台上下功夫,过于强调专用性,一旦你做第二个、第三个的时候会吃很多苦头,所以在通用和专用之间我选择的是通用。

3、产品还是服务?

我非常欣赏微软最近提出的一个口号,叫做区块链作为服务(block chain as a service)。从技术架构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用面向服务的编程思维去理解区块链,理解区块链基础平台在整个基于区块链的大技术体系、大解决方案里边的位置和它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区块链不是产品,基于区块链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里面,区块链只是服务之一,那么相应的可能还有服务之二,之三等等。比如说服务之二是点对点的文件服务,服务之三是点对点的流媒体服务等,这个还可以推广到线下的各种服务,如停车位的服务,住宿服务,租车服务,这些经过物联网的改造,都可以形成微软这个意义下的服务。那么作为应用,它应该是去寻找服务,调用服务,把服务连接成业务逻辑。

从区块链角度看,记帐是一种服务,共识是一种服务,智能合约也是一种服务。这样的话从总体结构上就理顺了服务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可以更好地组织和摆布服务,组织和摆布应用。特别是在业务扩展的时候,一个好的面向服务的架构,可以非常快速地跟进业务的变化,而用做产品的思路来对待区块链技术就达不到这样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理解“区块链作为服务”,就是区块链的开发者或者建设者以服务提供者的姿态来切入区块链的市场。这个定位跟区块链领域所追求的自动运营的这样一个理想看上去好像是矛盾的,至少是有点拧巴的。如果区块链真的像业界所说的那样是自动运营的,那么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就是不成立的,这个连甲方都不需要管的运营,乙方岂不是更无从做起了。对这件事情我是这样理解的:

1、一个区块链公司,要成为区块链服务的提供者,首先得是技术的支持者,你要人家使用你暴露在外面的服务你就要做好技术支持。

2、是包含区块链在内的业务解决方案的一个策划者和使能者的角色。如今在区块链领域其实不是我发标你打标的关系,而是懂区块链的人和懂业务的人坐在一起头脑风暴的关系,这样的话你提供的实际上是一种咨询服务。

3、也就是整体的业务解决方案成型以后,区块链服务的持续运行应该会为这个整体业务解决方案的持续运营来创造条件,创造价值,也值得从中分享相应的收益。所以我理解这个区块链和整体业务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方案powered by区块链这样一种关系。

反之,如果简单地卖区块链的产品,基本上就是自掘坟墓。产品做得越好,后续越没你什么事。所以在产品和服务之间,我的选择是服务,虽然这个结论从商业模式角度看和区块链的理想是有一点矛盾的,但是其实也不矛盾,需要解释一下,是服务,但不是公共服务提供商那种意义上的服务。

关于自平台的提醒

自平台这个提法很有意思,设想一下,一个区块链的底层基础一旦把好了以后,会有很多的戏可以唱,不仅正规的业务运营主体可以用,在同一个区块链上边的第三方也可以玩,也就是说,第三方可以在开放的区块链公共底层基础上,开发一些自创的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型应用,推出一些新型的业务,发展一些新型的商业模式。甚至可以想像,跟区块链上已经存在的由完全不相识的一些正规的业务运营主体他们所运营的某个业务,形成隔空呼应,形成业务对接,这样的玩法非常刺激,非常的有挑战性。

我个人从技术上会对自平台的成功玩家表示敬意,但是也提请在公共区块链上开展正规业务的机构要关注这件事情,别被里面的风险卷进去。

(本文首发钛媒体,根据ChinaLedger技术委员会主任白硕在钛坦白上的分享整理)

Q&A

1、医渡云技术:年初央行宣布要早日推出数字货币,您觉得会基于区块链技术吗?如果基于区块链,央行如何控制数字货币的一系列环节,如发行、流通、回收,还是去中心化的吗?

白硕:我和大家一样很关注央行关于数字货币的下一步动作,但它和区块链的关系还是一个谜。

2、立国SaaS渠道服务:我是从事企业软件渠道服务的,刚您说区块链是服务,我想问问像我们这样的技术菜鸟如何参与这股大潮?可以做哪些准备?

白硕:首先是弄懂,竞争对手炒这些概念的时候知道怎么捅窗户纸。其次是扎扎实实解剖一个场景,哪怕做不成,也知道水的深浅。这样走过来总有收获,也总有机会的。

3、华为云核心网战略规划部:区块链解决的是价值信用的传递,但又提到会对物联网有很大影响,能否举个例子,介绍一下区块链在物联网中是怎样应用的呢?

白硕:货品的溯源,这是许多人直接想到的应用.但我认为,对各种实物做物联网改造,使之能够承载物权,才是更根本的。这里面可能有各种技术手段,完全不限于IT。

华为云核心网战略规划部:溯源这个用RFDI就能够解决的,区块链会更低成本吗?

白硕:RFDI的安全性不够。如果加上各个环节的自证签名,好人举手,效果会更可信。不完全是成本问题。

4、医渡云技术:白总,您最后讲到看好区块链作为服务而不是产品,包括之前的开源,引申一下,我的理解是如果区块链本身是开源,加之没有中心化的运营成本,因此基于区块链的服务可以做得成本非常低直至免费,现在线下的租房、租车等交易可以直接走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理解为开放API的服务),因此产品,包括线下和线上就没有生存空间了,这样理解对吗?

白硕:对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