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非公开发行(定增)被推出以来,由于其具有程序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成行等多方面的特点,因而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投资者常常对于新股IPO的“抽血效应”“感受”颇深,但其实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特别是非公开发行的“圈钱”行为更为猛烈。上市公司定增融资到底如何猛烈,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资料显示,2015年上市公司累计实施定增853次,募集资金总额13614亿元,实施次数相较2014年同比上升74.80%,市场规模同比增长99.40%,也延续了自2013年以来的快速增长态势。定增融资募资超过1.3万亿,显然是新股IPO远远无法达到的“高度”。而且,如果是新股IPO融资1.3万亿,上证指数恐怕不会是年底的3539点,而是在2000点以下甚至是更低的点位了。
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非公开发行的对象不能超过10名。而且,由于上市公司定增时往往是“狮子大开口”,而中小投资者本身资金实力有限,因此定增客观上将一般中小投资者排除在外,而成为大资金、大机构的盛宴。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定价基准日有三个,包括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以及发行期首日。实际操作中,以发行期首日作为定价基准日的非常罕见,而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的居多。另一方面,由于“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而上市公司在公告非公开发行事项后,其股价往往出现大幅上涨,因此,其定增发行价格相对而言往往较低。市场上也因之常常出现上市公司定增实施之日,参与对象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多方均欲分食定增的利益蛋糕。资料显示,2010年至今,投资范围包括定增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有664只,而今年仅过去的5个月里,就有121只相关产品成立,管理人包括银河证券、中信证券等数家券商。不仅如此,某些券商甚至将其集合理财产品更改为以定增为主,也从侧面证明定增背后的利益蛋糕有多大。
如果说此前券商发行的定增产品门槛为100万元的话,如今这一格局已经发生改变。比如中信证券某些产品的门槛已降至10万元。显然,10万元的门槛更有利于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定增也因此迎来了全民时代。
事实上,不仅是券商的定增产品,公募基金的产品更有门槛上的优势。比如国泰基金5月初发行的一款定增产品,门槛只有100元。此外,像九泰基金、汇添富基金等也已发行或筹备发行的定增基金,其门槛也只有100元。从这个意义上讲,定增迎来全民时代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在内。
不过,如今的定增市场显然已不能与此前相比。经过监管部门多次的窗口指导,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价格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比如监管部门规定,长期停牌的上市公司须在复牌后20个交易日后才能确定发行价格,并且还须受“七折底价”的条款限制,即若发行价格低于发行期首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70%,则发行价格调整为发行期首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70%。有了这些规定,定增价格不再可能出现此前的超低价格现象。
因此,即使定增步入全民时代,也难成散户的盛宴。一来其资金量太小,参与定增的占比较小;二来定增价格的超低价现象不再出现,意味着盈利的缩水。此外,参与定增出现巨亏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芭田股份去年6月15日的定增价为28.73元/股,6月2日收盘价为8.62元/股,跌幅高达70%。退一步讲,步入全民时代的定增,即使中小投资者能够从中获利,那也不会是盛宴,顶多只是剩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