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 热点关注 - 正文

信用宝创始人:中国征信业在法律上非常落后

来源:网贷之家 2016-06-27 11:17:1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16年6月26日,由网贷之家主办的“网贷神州行”大型行业交流会第十一站活动走进南昌。本次活动将通过互动交流等形式探索江西地区网贷平台在当下互联网金融整顿时期对政策的适应力度,分析接下来江西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并通过此次活动普及互联网金融概念,帮助投资人更好地了解互联网金融。

我爱卡/信用宝创始人涂志云围绕“大数据征信与风险管理”发表了演讲。

涂志云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在过去两三年时间里面,是爆炸式的创新,是一次性的创新大爆炸。

中国有多大市场?涂志云指出,从发卡的顺序来看,美国3亿多人口,差不多有15亿张的信用卡,中国13亿人,到去年大概4亿多张信用卡,这个区别非常大,所以这个空间非常大。今年移动用户是8亿,也就是在央行的征信中心里面有8亿人可以查到,但是真正有银行记录的只有3亿人,还有5亿人的报告是空的,什么名字、电话,剩下5亿人虽然用智能手机,但是没有跟银行有直接的贷款,所以这些人在央行征信中心查不到信用报告,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他指出,中国的征信业在法律上非常落后。初步的地区性信用局:央行征信中心、上海资信,再加上鹏元、芝麻、腾讯、前海。因为只有银行的数据,是没有民间贷款的数据。所以在网贷之家平台上,这几千家平台的数据,中国没有机构,还没有完全被汇总起来。所以中国的现状,我们在法律上,其实征信业是非常落后的。

以下是演讲实录:

涂志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还有各位朋友,以及各位老乡们,大家下午好!我就是南昌人,地地道道的南昌人,同时也是网贷之家很多年的朋友了。所以这次活动,能够在我们自己的家乡江西南昌举办,我觉得挺好的。

今天我们这个活动就是想务实的研讨这个行业相关的发展动态。我个人作为一个在个人信用管理里面从业20多年的老兵,虽然在南昌,咱本也可以讲世界级的、高大上的一些题目。罗熠我今天向大家分享的就是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可以讲也是世界级的。

花一分钟说一下我的简介,我在1985年离开老家南昌。PPT上是我一些个人简介。

我想说一下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的概念,因为中国在这个领域里,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元年是2013年,2013年在中国的领域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而美国是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美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工作的非常多,Schwab、Etrade、Eloan而、PayPal、Mint,我们都知道美国上市的lendingtree。美国可以讲是近30年精耕细作的的进化过程,中国是一次性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大爆炸。中国在过去两三年时间里面,是爆炸式的创新。

中国有多大市场?我们从发卡的顺序来看,美国3亿多人口,差不多有15亿张的信用卡,中国13亿人,到去年大概4亿多张信用卡,这个区别非常大,所以这个空间非常大。所以整个移动用户,今年移动用户是8亿,也就是在央行的征信中心里面有8亿人可以查到,但是真正有银行记录的是有3亿人,真正只有3亿人,央行可以出具征信报告,还有5亿人的报告是空的,什么名字、电话,剩下5亿人虽然用智能手机,但是没有跟银行有直接的贷款,所以这些人在央行征信中心查不到信用报告,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做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困难和挑战,依然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来自于哪些领域呢?总得来说是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市场风险,这些风险都是因为我们征信中心不发达。在江西200多家公司,但是有很多包装公司,有很多道德上不好的东西。所以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我们要把这个行业做好是不容易的。

美国是怎么做这个事情的?他整个经过几十年、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体系。美国征信由美国三大亲用局在做,有三角是FICO(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他能够把所有的征信报告概括为比较简单的一个双位数,个人信用评分。100分可以拿到信用卡,150分可以拿到信贷,所以整个交易信用是很高的。而中国基本上作三角的征信数据还没有完成,基本上央行征信中心还刚刚出现,基本上右上角这些东西都没有存在。所以中国就剩下银行跟消费者的博弈,所以我们贷款的成本非常高。

简单地说,美国的三家征信机构第一个是Experian、Epuifax、TRANSUNON,Experian全球44个国家拥有约17000名员工,而中国的央行只有200人。N全球19个国家拥有7000名员工,TRANSUNON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拥有4200名员工,所以中国征信技术,风险管理的领域,基本说比美国还落后20年左右。包括收入规模、数据覆盖范围,我们中国都还比较差。

要使得整个征信发展,立法是离不开的。美国大概有20多个相关的法案,来保证征信业务的发展,最有名的是《公平信用报告法案》、《公平信用机会法案》。可以这么讲,大概在70年代、80年代在美国,如果你是西班牙、非洲译名的姓,贷款也很难,大家一看你是西班牙人、非洲人,大部分的白人会说你为什么要贷款?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后来美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说种族、性别,还有一个人的一些特殊的状况,这些敏感的,有歧视性的字句不能采纳,所以从法律上,美国从歧视角度已经杜绝。这样的话,美国的金融也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最早美国也是有上千家征信机构,经过反复的兼并、收购变成了三巨头Experian、Epuifax、TRANSUNON,奠定了美国今天的征信机构。

香港最早只有坏人进入到数据库里面去,好人进不去,只有负面的数据。这样的数据价值布告,2000年经过立法,好人还人都收集进去,香港也有一个《个人数据保护法案》,通过法律的手段。我个人有幸参加了《个人数据保护法案》上线以后,第一次负面数据升级为负面和正面都有的数据,在2004年的时候,推出了一个在香港跟美国比较接近的法案。

中国今天没有法律,只有一个199年的《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及2013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和2013年12月《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初步的地区性信用局:央行征信中心、上海资信,再加上鹏元、芝麻、腾讯、前海。因为只有银行的数据,是没有民间贷款的数据。所以在网贷之家平台上,这几千家平台的数据,中国没有机构,还没有完全被汇总起来。所以中国的现状,我们在法律上,其实征信业是非常落后的。

中国的情况,首先就是现在基本的格局就是国家队:央行征信中心+上海资信;民营队:芝麻、腾讯等8家机构有临时牌照,还有若干家大数字公司,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

评级机构现在权威的还没有,央行征信中心已经做了数据临时的,现在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也就是说,在座的各位,你们可以在人民银行南昌分行或者支行,可以打印自己的征信报告,但是报告上面没有评分。中国还没有做出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平分。芝麻评分是不是?芝麻评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征信信用,所以中国还没有。

新一代模式有没有呢?不知道。中国会走美国的老路吗?还是中国要走一条自己创新的路?我个人的观点,中国一定走一条创新的路。中国因为“一穷二白”,我们什么都没有,特别落后。传统的金融数据也不健全,民间的数据也不健全,怎么把大数据跟传统的数据结合、整合。所以我认为中国对整个大数据是有创新的。

市场上有哪些大数据?我们简单地说可以分为几类:

一是金融类,包括信用卡、贷款、支付。信用怕是有银行的,贷款有银行贷款、民间贷款,支付大部分是第三方支付。

非金融类的,包括公共信息(法院等)、身份、学历、通信、社交、电商、出行等等。在美国三大征信系统里面,他们大部分用持有银行信用卡,使用了银行的信用卡。并不是说美国的其他的大数据就没有用了,有用,只不过他的金融很发达,所以他的信用卡和贷款,从某种程度上,把非银行的已经概括在里面,你非银行的数据表现在银行数据里面。所以美国通过几十年代的发展,因为评分可能了解一个人,一直很精准。中国没有,中国必须要有大数据。

大数据版的信用报告,中国的信用报告,有可能需要把运营商记录、社交行为记录、支付财务记录、查询记录等加上去,央行的征信报告是没有的。

根据大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数据版的,包括个人信用、特征、消费能力、社交能力、履约能力、信用监控、行为稳定等等,到今天为止,依然只是一个设想。现在也有一些公司在加班加点研发相关的工具和评分,这个是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挺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到底有哪些呢?和大数据相关的。

一是集合,如果把这么多数据集合在一起,数据源怎么计算。

二是开放,我的数据开放给你,央行的数据能够开放给其他机关吗?其他的机关,比如说阿里的电商数据、腾讯的行为数据能不能开放呢?

三是加工,如何对数据加工,拿到数据是任何一方消化不了的,你能不能开放,让其他机构也加以使用呢?

四是使用。假设今天这个评分已经做出来了,我们的金融机构会用吗?肯定不会用,这个挺难的,报这个用好很难。因为我自己在美国的经验,因为上线的时候,我一家一家机构去跑,告诉他们怎么用,怎么用好,怎么用这个评分替代原来那个评分,对信用局的人来说,对真正征信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在座的各位,今天来参加网贷之家的活动,了解贷款、理财的事,作为年轻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就是在征信领域,需要大量的人才。

展望未来:中国极强大的市场需求和目前落后的征信体系的反差,迫使我们利用科技和大数据的力量在征信与信用管理领域进行一次真正的创新。在征信管理领域,中国有可能用未来十年时间走完美过去三十年的路。

今天分享到这天,预祝今天大会圆满成功。谢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