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万科的股权之争,被闹得沸沸扬扬。更有甚者认为,曾经的万科与宝能之争,已然逐渐演变为万科与华润之争,而这一结局究竟如何收场,仍然存在不少的变数。
实际上,对于万科股票来说,早已被投资者,尤其是资深投资者所认识。时下,虽然深证成指成份股经历了一轮比较大的扩容,但万科A股票作为颇具市场影响力的上市公司,其对深市,乃至整个A股市场的影响,还是举足轻重的。
但是,纵观万科股票的股权结构,却与不少上市公司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即其股权却显得相对分散,而它也是A股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大众持股模式。对此,作为大股东长期持股比例偏低的现象,这恐怕成为了此次宝能系趁机入驻的漏洞之一。
其实,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两年的时间,宝能系进驻万科股票的速度,也是尤为惊人。其中,自15年年初起,宝能系就开始盯着万科的股份,并逐渐试探性的布局,而在去年7月份之后,宝能系的布局速度也明显加快,并最终达到目前24.29%的持股比例。截至目前,宝能系仅仅耗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能够稳坐万科大股东的席位,而这一举动,也让万科的股权之争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局之中。
面对如此困局,本月中旬,万科则召开了董事会,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来购买深圳地铁集团所持有的前海国际100%的股权,而万科也于6月18日前后的时间,把相关的重组预案提交至深交所。如果按照深交所的审核进程,则往往预示着万科A股的复牌时间也为时不远了。
但是,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如果这一重组预案得以确立,则实际上意味着万科大股东也将会再度让位,而同时也会削弱市场中各大持股股东的股份比例。由此一来,可以预见,若重组预案能够获得通过,则意味着华润、宝能等相关重要股东的持股比例会随之下降,而此举无疑直接伤害了持股股东的利益。此时此刻,作为时下万科大股东的宝能系,也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而让市场感到意外的是,在此之后,宝能系更是提议罢免王石等管理团队。
由此可见,此次风波事件,更是让万科的股权之争推向了高潮。时至今日,万科股权之争仍然在激烈地上演,但最终结果如何,仍然需要进一步地观察。但是,通过此次万科的股权之争事件,实际上也让我们开了眼界,而对于已经发行上市,或急于发行上市的企业而言,这一次股权之争风波,更是为他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他们的警醒!
事实上,在万科股权之争的背后,大家关注更多的,还是大股东席位花落谁家、王石管理团队可否继续留任等核心问题。但是,借助此次事件,实际上也给我们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即上市并非只有好处,而企业上市之后的风险还是值得我们去重视的。或许,用简练的语言来描述,即上市就是一把双刃剑。
在国内A股市场,企业得以发行上市,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从受理、预披露、反馈会、见面会、预先披露更新,到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补充等,这一系列的流程足以让企业耗费数年的等待时间。与此同时,在企业等待的过程中,仍需要及时提交补充更新材料,而一旦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则企业很可能需要重新排队,再度耗费上巨大的人力、财力、时间等成本。
至于部分仍未达到国内IPO发行标准的企业,则不得不考虑远赴海外市场发行上市以及到新三板市场挂牌上市的问题了。但是,鉴于前者,因海外市场违规成本很高,一旦企业涉嫌违规行为,则很容易遭到投资者集体诉讼等风险,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上市承担的责任远大于融资的规模。至于后者,新三板市场日均成交量低迷,且流动性相对受限,由此影响到新三板企业的挂牌积极性。至于近期落地的新三板分层政策,虽然划分了基础层与创新层,且设定了一定的层级调整,但对于挂牌企业而言,这并不足以满足其融资的需求,或许对于部分有幸进入至创新层的挂牌企业,它们更看中的是未来转板机制的加速推进,以满足其更好的融资需求。
“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这也加剧了目前国内企业融资的压力。但是,面对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的市场环境,企业却更愿意等待漫长的IPO排队过程,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获得更好的融资,以满足企业的扩张发展,甚至为实现大股东、高管自身的财富增长奠定基础。
不过,退一步来说,如果企业真的有幸完成了上市的目标,那么就真的能够一劳永逸了吗?或许,这也想得太轻松了!
实际上,对于已经发行上市的上市企业而言,因它们得以发行上市,就必须将企业放至公众的监督之下。由此一来,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透明度问题,就会显得比较关键了。
然而,当企业成功发行上市之后,仍会面临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具体而言,即上市之后,如果对于部分股权比较分散的上市企业,则容易削弱自身的主动权。退一步来说,如果在企业上市之后,遭到了部分资金的任性袭击,而企业却无力反抗,则最终的结果,也将会让艰苦打拼的企业主导权,拱手相让了。
或许,出于这样的考虑,华为、老干妈、娃哈哈等一系列知名企业,也坚持了多年来不上市的意愿。
显然,对于优质企业而言,不上市,并不代表其缺乏发展的前瞻性,而对于这类企业而言,获得企业发展的自主权,增强管理团队的创造力,这才是他们更看重的东西。相反,若把企业放到了公众的监督之下,结合上市之后带来的巨大财富泡沫,则很容易影响到企业管理团队的创造力,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创新命运、生存命运等。更有甚者,如果对部分股权过度分散的企业而言,则其上市之后,若缺乏足够的抵抗能力,则很容易把自身企业的自主权也被剥夺,而最终的结果,也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