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近日修订发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得以简化、同时空间拓宽。分析认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期限长、收益稳定,有利于险企应对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提升投资收益率。
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上,险资表现活跃,投资规模稳步上升。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末,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00项、基础设施股权投资计划17项,合计注册(备案)规模8938.26亿元,在险资运用余额(121109亿元)中占比达到7.4%。此外,保险资金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和市政行业。
据记者了解,之前的试点办法中,险资发行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产品需要事前备案审批,委托人和受托人资质也均需保监会审批。而本次管理办法将投资产品设立改为行业协会注册,保险公司购买投资计划也由审批制调整为事后报告的方式,市场化自由度大为提升。同时,监管层不再对投资计划做投资可行性评价和风险评价,而将主要精力用在行业性监管上,不对保险公司具体项目进行审批。
国信证券研究员陈福指出,本次管理办法在监管方面给予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更多自由度,相当于增大保险资产端供给,比如原来受限于行业范围、监管过程较长影响投资项目落地或单一项目投资比例等因素而可能无法落地的投资项目,在本次管理办法下有了可行性。
作为保险业创设的资产管理产品,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符合保险资金特性,较好满足了保险资金配置需求。如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投资期限7.54年,平均年收益率高达6.65%,收益率高于近年来保险行业平均收益率。
海通证券研究员孙婷认为,保险公司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境外资产等收益率较高的非标另类投资,有利于投资收益率长期稳定。
所谓非标资产是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以及不动产投资计划等资产的总称,对应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标准化的资产。分析认为,非标资产对险资资产配置影响深远,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是重中之重。
目前而言,保险资金在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非标资产配置上,距离配置上限都有增量空间。国信证券估算,截至2015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占比分别为2.95%、7.88%、6.2%、4.61%。
“目前投资端趋势下行压力下,资产配置结构改善的边际效用得到放大。本次政策相当于放宽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门槛,提高监管效率,预计将能起到实际性作用。”陈福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