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9日在北京出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时表示,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没有动力、没有能力去发放贷款,而且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过多有利润的考虑,对实体经济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当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应该让银行和金融机构有更多的资本补充。
降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的要求,是逆周期调节的题中之意,如果一味的追求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而不顾企业的发展,那么银行最终也会成为一个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吴晓灵说,银行如果没有放贷的动力和能力,经济发展走不出困境,再健康的金融机构也会成为无根之木。她认为,在实体经济困难时期,放低对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有利于放水养鱼。
她表示,自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起伏跌荡,国内经济发展金融转型升级进入新常态,金融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吴晓灵又称,自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全球进入完全的信用货币时代。因此,失去控制的国际贸易促成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不平衡。
她表示,银行追求经济利润有自身发展的正当需求,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危机以来,很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倒闭的时候动用公共资金,因此加大金融机构自身的偿付能力是非常重要。
她表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应该是最有条件实行变革的国家。中国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有许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中国各种要素的低效率配置是未来提高效率的基础。在结构性改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有正面激励作用的财税政策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政策。在中性货币政策框架下,金融也应该发挥「扶优限劣」的积极作用。
此外,吴晓灵认为,由于近年的危机后证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未解决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而过多的流动性反而促成金融资本以套利为动力的无序现象,不断冲击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故需要让中性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让金融发挥作用。
她称,由于经济增长的乏力,各国宽松货币政策已经用到极致,各方均希望寄托于负利率,认为一个名义上的正利率有利于建立透明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但是名义的负利率到底对社会上发出什么样的价格信号,相当值得研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