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金投出去,经济才有活水来。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支撑力量,今年以来,其增速却出现大幅回落。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时,解局民间投资困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显得愈发重要和紧迫。
从数据看,民间投资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去年12月至今年6月,民间投资增速从10%逐月下滑至2.8%,创多年来最低,比全部投资增速低了6.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既有老矛盾,也有新问题;既有市场需求变化和投资空间压缩的影响,又有政策落实和市场环境因素。
千做万做,赔本买卖不做。从宏观环境看,市场需求不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民营企业家谨慎投资、减少投资,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民间投资回落有一定的合理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说,投资是为了获利,但当前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创新力不足、调整难度较大,利润被摊薄,过去以传统行业为主的企业家们都有“要看一看”的姿态,投资步伐势必放慢。
另一方面,是微观层面的老问题迟迟未解,堵住了民间投资的“门道”,增加了企业家的“包袱”,拴住了扩大生产的“手脚”。
正如广州市顺海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宇庆所说: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不赚钱的企业。外需不足固然削减了投资动力,但并非所有企业效益都随之下行。即便是产能过剩行业,好企业的订单还是做不过来,也有投资需求,只是多种因素使得企业不想投、不敢投、不能投。
是什么造成了民间投资不想投、不敢投?不久前国务院进行的民间投资专项督查发现,部分政策措施不完善、不配套、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投资准入门槛过高,部分地方政府“放管服”存在缺失疏漏,以及人力成本、水电气价格特别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成为阻碍民间投资发展的四大“绊脚石”。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前面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三重门,头上顶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我们需要增强投资信心,但更需要实实在在的‘黄金’。”重庆市华森制药集团董事长游洪涛的话道出了民营企业家的普遍心声。
下若有所呼,上必有所应。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提出,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民间投资,改善企业微观环境。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进行专门部署,开出了“五大药方”。从发布《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到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改进措施和具体政策正在陆续出台。
从信心到黄金,关键在政策落实。当前,国务院派出的民间投资督导组正陆续前往相关地区开展重点督导。“只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民间投资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