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奥运会志愿者在乘坐里约地铁4号线列车。 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摄
里约奥运会开幕已经进入倒计时,有关奥运会的报道逐渐开始占据媒体版面。由于距离遥远、文化差异大,巴西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有些陌生,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驰骋。从奥运场馆到轨道交通,从奥运纪念品到通信保障,里约奥运赛场内外处处闪耀着“中国元素”。对于中国的大小品牌而言,这无疑也是一场营销的大战场。
“中国制造”延伸长度
尽管里约奥运会准备过程中的“槽点”比较多,但奥运场内场外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已经让中国成为了本届奥运会的最大赢家。
比如,有“奥运地铁”之称的里约奥运投资最大的基建项目地铁4号线上,行驶的是由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列车。新华社文章称,这是“中国制造”在南美洲的“长度”又一次延伸。
在奥运场馆和奥运村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出力也不少。在奥运比赛场馆的工地上可以看到,各种重型机械上的“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科”、“雷沃重工”等中国企业的标志清晰可辨,它们承担着砂石物料装卸、运输、硬岩掘进、破碎、叉木等多种重负荷工作任务。
中国体育服装品牌361°,成为里约奥运火炬手、志愿者、技术人员等的服装供应商。另一来自中国的品牌——格力电器成为本届奥运会官方供应商。格力空调产品将覆盖比赛场馆、奥运村、媒体村、配套酒店和机场等。它们也是本届奥运会官方供应商中仅有的两家中国企业。
为确保里约奥运顺利进行,巴西还向中国同方威视公司采购了260台(套)行李和货物扫描设备,用于里约奥运场馆的安保工作。
不仅“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也在为里约奥运的成功举办助力加油,国家电网全力保障奥运供电安全,华为公司为里约奥运提供全方位通信保障服务。
里约奥运期间,中国产渡轮将游弋在美丽的瓜纳巴拉湾,成为里约奥运一道亮丽的中国风景。本届奥运会的官方徽章和吉祥物维尼修斯等,则产自几朝元老、著名“奥运”企业华江文化。
无论是顶级赞助商,还是在外围打“擦边球”的小赞助商,都在通过奥运展现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冲击观众们的视听神经。
有媒体表示,无论哪一场比赛由哪些国家夺得前三名,颁奖台上将升起的国旗全都是“中国制造”。无论本届奥运中国能夺得多少面奖牌,毫无疑问,都是里约奥运最大的赢家。
奥运营销赢在押对宝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越来越火。而如何借奥运之机顺风扬帆,进而挖掘市场商机、打造黄金品牌、超越竞争对手,也成为全球企业的“同题作文”。数十年来,选手们贡献了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而“奥运营销”也成为学界、业界必须直面的“重头戏”。
“众多厂商将奥运会作为品牌营销窗口。”有券商分析师指出,尽管参与奥运对提升订单有限,但可以提升全球知名度。
不过,这种“竞赛”成本高昂,门槛极高,而且未必“赞而有助”。有统计数据表明,以往奥运会赞助企业达到赞助目的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比例是1比9。
当然,不同量级的企业有不同的玩法。除了超大型企业一掷千金,中小型企业也越来越熟练地“打擦边球”、借势营销,甚至连街边的店铺都能“机智”地与奥运套近乎。
为避免高额赞助费,部分厂商选择“打擦边球”。主要生产LED显示屏及LED照明产品的洲明科技于7月2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有部分产品参与巴西奥运会项目。大华股份则是里约奥运会X射线安检设备的主要供货商。
赞助国内奥运代表队则是另一捷径。5月22日,光明乳业宣布启动奥运营销项目。今年1月,光明乳业与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签约,成为其官方战略伙伴。曾在欧洲杯豪掷重金的海信此次跟随中国国家体操队“出征”。
这种借力无可厚非,但收效有多大则难以衡量,奥运营销“赔本赚吆喝”的论调也一直不断。此外,各种打着奥运名头的营销活动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奥运营销同质化日趋严重。而这不仅会稀释奥运营销的公众关注度,缺乏创意支撑的一哄而上甚至还有可能会引发反感。
世界奥运营销大师麦克尔·佩恩曾评价中国品牌在奥运会中的表现:“中国赞助商中,那些有创意、有水平、真正能够在奥运营销史上留下一笔的作为寥寥无几。”
业内人士建议:在开展奥运营销时,不应把目光局限在16天的比赛上,而应该结合奥运前、奥运中和奥运会后,进行广告、公关、线下活动、产品创新等系统的规划和宣传,做到即便在赛场之外,依旧能够借势奥运,且风险更低,回报也相对保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