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8日专电(记者 杨溢仁)近期信用违约事件呈上升趋势:桂有色重整失败宣布破产、渤海钢铁债务危机、东北特钢违约又添新债。鉴于年内产能过剩和低评级债券的到期规模仍然很大,在目前的融资环境下,信用事件和实质违约加速曝光仍是大概率事件,而这也将对市场的风险偏好产生较大影响。
“无疑,未来因无法刚兑造成的实质违约和损失会越来越多,并成为信用市场投资的常态。”国泰君安首席债券分析师徐寒飞指出,“不过,在长期的配置压力下,现阶段各机构仍将抓住投资‘价值洼地’机会,将‘缺资产主导信用利差的长期低位趋势’演绎到极致,促使评级利差进一步收窄。”
简单来说,受配置压力的推动,虽然信用风险始终如影随形,可短期内信用债仍有一定配置需求,只不过“防踩雷”主导信用利差波动和分化的逻辑将重新回归。
需要关注的是,与乐观的市场情绪相比,债券主管机构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警觉性。7月以来,已有包括《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投资人保护条款范例》《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风险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等多项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显然,监管机构有意从风险事前防范、降低杠杆水平、保护投资人权益等多个维度对信用风险进行把控。
来自南京银行资金运营中心市场研究部的观点认为,在即将到来的四季度中,信用债市场的一级供给结构、二级现券需求、相关价格走势很可能受到上述政策文件的共同作用而有所调整。
具体到投资策略上,中金公司建议,各机构可将持仓的评级中枢上移,等待市场阶段性调整后带来的再配置机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