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9日电 题:“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从上海自贸区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坐标
新华社记者季明、何欣荣
2016年9月29日,我国首个国家级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迎来运行三周年。
三年前,上海自贸区在东海之滨初试啼声,引来全世界的关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批试点经验从这里走向全国。
三年后,自贸区从最初的1家到4家再到如今的11家,不断扩容证明了党中央决策的高瞻远瞩,以及自贸区试验所取得的初步成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以此为精神指引,三年来上海自贸区不仅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镌刻下了自己的时代精神坐标。
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改革永不停步
上海自贸区设立之初,曾有舆论担心,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后,上海能否继续保持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份锐气。
时间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三年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的一项项改革任务如期或提前完成,一件件承诺落实到位,“改革倦怠症”的担忧没了市场。
改革不停步,动力在哪里?从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到2005年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2013年的自贸区。有一面旗帜始终高擎,那就是国家使命。
“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
对外,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对内,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适应、引领新常态——国家使命的因子,深深地融入了自贸区的经络之中。
摆脱路径依赖,上海自贸区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向制度创新要红利”的理念,政府带头、自我革命,以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如今,这些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已成为共识。回头来看,思路的改变对行动的作用力是强大的。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设计参与者、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王新奎说,2015年4月上海自贸区扩区的时候,很多人关心扩到什么地方去。
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上海自贸区应该扩到空地上去,这样马上可以招商引资,可以见成效。但最后,上海却选择扩到陆家嘴、金桥等成熟的城市化区域。这些区域经济活动强度大、市场主体集聚度高,更有利于检验改革成果。
改革还在继续。今年8月,陆家嘴金融城在国内率先试水“业界共治+法定机构”的公共治理模式。原来政府机构性质的管委会变成了以企业法人登记的发展局,政府的单向管理也变成了大小事务都要和金融城内的居民商量着办。
改革一个月下来,润物细无声的变化正在发生。涉及产业发展、综合环境方面的事项,不是上政府办公会议讨论,而是交给业界机构组成的金融城理事会决策。“这将是陆家嘴未来的常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公共服务的效率会提升,市场的活力也会增强。”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局长王华说。
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大胆闯自主改
“深水区”的改革,对改革的设计者和操盘者,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改革者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
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川杨河旁,一群崭新的建筑掩映在修竹丛中。这里,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外资医药研发中心——诺华上海研发园区。今年年中,上海园区启用当天,诺华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江慕忠表示,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将与诺华位于全球的实验室开展合作,专注于遗传学研究以及药物创新。
给诺华这个底气的,是上海自贸区开展的贸易便利化改革。生物医药研发涉及大量的试剂和样本进口,原来参照一般货物贸易来审批,试剂的活性往往等不到审批完成就消失了。自贸区成立后,摸索出一整套针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的监管新模式,推动了创新资源在全球的顺畅流动。
“一般贸易的货物都需要原产地官方证书,而进口生物试剂是没有的。说实话,一开始都不敢签字放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监管处处长白章红说。
试错容错,勇气何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这是国家领导人对自贸区的寄语,也是改革者时时谨记的精神座右铭。
大胆闯,不是盲目闯。自主改,也不是鲁莽改。市场的认可度和企业的获得感,是自贸区改革敢闯敢试的靶心。
在上海自贸区三年试验中,以“前所未有的便利化和有效管控”为目标,海关推出了“先进区后报关”“三自一重”(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等31项创新制度;以惠及实体经济为目标,央行推出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服务2.5万家境内外企业。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5681亿元,平均利率仅4.12%,明显低于国内水平。
作为自贸区扩区后的首家外资认证机构,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斯榕的感受是:“在自贸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对企业开展新业务涉及监管的,政府不会轻易关上大门,而是先问问干什么。”
“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上海自贸区都可以大胆去改。三年下来,在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方面,自贸区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说。
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勇立深改潮头
三周年,对于上海自贸区而言,仅仅是首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交卷时间,改革的任务和节奏来不得丝毫松懈。
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贸易领域的单一窗口,金融领域的电子围网,政府监管领域的证照分离……三年下来,上海自贸区为全国贡献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如今,全国的自贸区已增加到11家,自贸试验已进入3.0版。作为排头兵和先行者,上海自贸区下一步的改革方向何在?
改革者的回答是,继续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主动加大自贸区改革系统集成和压力测试的力度。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环环相扣,不搞系统集成,就推不下去。以上海自贸区最早提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来说,这个理念普及之后,政府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要实现“宽进严管”,必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还将主动而为,加大压力测试的力度。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举例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减少禁止和限制外商投资行业的数量;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做好压力测试,自贸区才能为G20峰会提出的中国应该更积极地承担大国责任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自贸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
行百里者半九十。展望未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若干核心制度和基础性制度,上海自贸区必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国家试验田和精神引领者的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