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0月31日电(记者王攀)第120届广交会10月31日拉开第三期展览帷幕。在过去的16天展期里,来自全球的10多万名采购商开始熟悉一项最新推出的业务——广交会电商采购商APP。
通过这个APP,采购商们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获取2万多家中国参展企业的商务信息。此后,他们即使回国,也依然可以在线上与中国企业进行接洽。
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奥妙就在于这个APP具备“私密商品授权可现”和“精准匹配推送”两大功能,只有具备真实采购意向的海外买家才能第一时间获取中国企业的最新产品动态,从而大幅降低了专利外泄、设计被抄袭模仿的可能。
广交会已经是我国历史最长、也是全球规模最大、成效最好、影响力最强的实体展会。即使在全球贸易增速持续放缓的当下,每届广交会也能吸引近20万名采购商与会,出口成交额保持在300亿美元规模。
“广交会仍然是‘中国制造’出口的重要渠道,但是我们也感受到互联网时代对广交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如果做不好转型,‘中国第一展’的金字招牌可能就挂不久。”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说。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市场观点认为“电子商务业态会取代展会”。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全力推进虚拟现实、高速通信、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商品的检索、查询、流通方式正在产生巨大的改变,现有展会经济模式已经面临被“颠覆”的可能。
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即使“老大”如广交会,也开始坐不住了。2012年7月,广交会成立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3年春交会,广交会电商平台正式上线,2015年,广交会开始实施“广交会+互联网”计划,目标是将这个规模庞大、影响面广的实体展会打造成为一个“专业、智慧、绿色的中国外贸发展第一促进平台。”
然而,这是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广交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裁李晓滨坦承,在过去的4年中,广交会电商平台走过一段弯路,“我们模仿过阿里巴巴、敦煌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也学习过Ebay、亚马逊等国际电商平台,结果就是发现这些模式都不适合我们。广交会必须走出自己的电商道路。”
深入的追踪调研让人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对于广交会这样成熟的贸易平台而言,“刷屏”或者“海淘”的网络购物模式根本无法满足贸易商与制造企业之间“贸易精准匹配”的需求。如果只简单照搬现有跨境电商模式,那么就会出现采购商因为浏览过于费时而不愿登录、出口企业担心产品泄密而不愿上传信息的双重困境,进而导致电商平台根本无法运转。
“我们觉得我们找到了国际贸易的痛点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对‘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市场有意义,对于全球贸易本身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李晓滨说。
今年6月,广交会电商2.0版本开始试运行。10月15日,第120届广交会开幕当天,这个全新的采购商APP正式亮相国际市场,迅速变成了“网红”。截至31日,APP已经被下载1.8万次,累计访问量超过5万次。
“不论是采购方还是出口企业,双方都是广交会的实名注册用户,他们的市场信用是60年的真实采购交易记录累积形成的,这就是我们和现在全球所有电商平台最大的不同。”李晓滨说。
然而,李晓滨也坦承,走出弯路的广交会电商也只是刚刚看到一线曙光。在急速变化的互联网大环境和日益严峻的全球外贸形势中,广交会对接电商的道路依然漫长,中国展会经济如何与对外贸易新业态对接,还是一个需要更多摸索的过程。
记者从商务部获悉,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促进平台,广交会电子商务平台也被赋予了促进中国外贸“稳增长、调结构”职责,电子商务将和广交会实体展会形成互动,在保持服务一致的基础上降低收费,以帮助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