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2日专电 题:指数单月涨幅10.4% 大宗商品创13年来“最好十月”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大宗商品市场上演了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联袂上涨的“好戏”,国内商品期货价格平均表现的商品综合指数单月涨幅定格在10.4%,成就了13年以来表现最好的10月。
而在2015年下半年,当各大机构还在为供应过剩、需求疲弱、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困扰市场“忧心忡忡”时,当年11月份,钢铁等领域商品率先表现出企稳态势,并在2016年春节后“发动攻势”,以螺纹钢、铁矿石为代表的“黑色系”开始打破过去5年来的“沉闷”,价格强劲上扬。
今年以来,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几乎都完成了一轮快速上涨,国内市场追踪一揽子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表现的文华商品综合指数显示,截至11月1日,已累计上涨30%,堪比2009年市场暴跌后政策集中释放带动的报复性反弹。
10月份,“黑色系”焦煤焦炭及带动的钢铁产业链上钢材、铁矿石等商品均继续上涨,加上油脂以及有色金属类大宗商品大涨,使商品综合指数单月累计涨逾10%,是2003年以来表现最好的10月,也创下了2008年3月份以来的单月最大涨幅。
目前,引领煤炭价格上涨的焦煤焦炭,刷新了3年多来的新高;农产品中油脂类品种豆油、菜子油等品种也刷新了2年多来的新高;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的金属铝创下2014年11月以来的新高。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带动整个大宗商品综合价格刷新新高。
大宗商品为何持续“走牛”?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认为,一方面是流动性的带动,“不差钱”导致市场购买力、购买意愿增强,另一方面也是“黑色系”的带动效应,表现最抢眼的动力煤、焦煤、焦炭持续大涨,其示范作用直接带动了整个市场的“红火”。
“核心的逻辑就是与前几年相比,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家位于西部的钢厂董事长告诉记者,大宗商品“走牛”,不能完全“怪罪”资金市。实际上企业最大的感受是下游需求好转,而上游除铁矿石外的原料供应骤然紧张,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主要负责人“跑煤”“保煤”的现象。
随着上游的大幅涨价,下游钢厂跟涨转移成本的“久违”场景也再度显现。“短期成本对钢价的支撑作用依然相当强劲。”对此,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表示,钢铁企业成本大幅攀升,在高炉开工率下降的情况,钢厂可能上调出厂价格来转移压力,未来钢价仍有望延续震荡上涨走势。
业界专家提醒,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政策的动向,尤其是随着供应制约的“松绑”,警惕商品价格的“速冻”。“一方面流动性可能减弱,另一方面不少品种基本完成冬季前的集中采购,后期需求或不容乐观,一旦供需改善,市场的降温不可避免。”刘心田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