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工信部部长苗圩谈如何解好中国制造大课题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张辛欣 姜琳 2016-11-24 17:01: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工信部部长苗圩谈如何解好中国制造大课题)

据新华社11月24日报道,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如何解好中国制造大课题。

苗圩认为,中国智能制造刚起步,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标准和核心技术缺失等。“智能制造首要解决的就是互联互通问题,必须要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在核心技术方面,要加强高端传感器等研发。”苗圩说,工信部将促进软件业与制造业的密切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在制造数字化方面的核心技术。同时,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及物联网的发展,并加强智能时代的网络安全保护。

苗圩表示,工信部将通过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已组织成立了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下一步要推动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创新中心和省级创新中心建设,到2020年建立15个左右国家级创新中心。

苗圩说,工信部已联合有关部门启动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给设备上保险,出现问题将由保险公司赔付,让用户敢于尝试、愿意尝试新技术、新设备。下一步将针对新材料、新工艺研究首批次保险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扩大使用效果。

【报道全文】

强筋骨,寻突破——工信部部长苗圩谈如何解好中国制造大课题

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本钱。在经济下行、内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做强中国制造,有助于挖掘发展潜力,实现动能转换。

解好中国制造大课题并非易事,要夯实工业基础,又要突破核心技术。赴湖北、湖南进行调研后,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工信部部长苗圩。

强筋骨 夯实制造之基

在湖北宜昌,记者亲身体验三峡升船机,十几分钟的工夫就从坝底升至最高处,整个上升过程很平稳,几乎感受不到“爬”了100多米。

“稳”劲儿得益于严丝合缝的工艺。苗圩说,长超百米、载重万吨的升船机,大部分零件精度都是毫米级。

制造业的生命在质量,决定质量的是工艺。一个螺钉拧不紧,一对齿轮咬合不上,都会对产品带来极大影响。苗圩说,工艺是制造的筋骨,即使是在智能化、自动化大力推进的今天,对机器的打磨、对精度的控制仍是摆在制造业面前的一个课题,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突破。

夯实制造之基,不仅关乎一国制造的品质,更决定着制造业发展的潜力。

“一个国家工业基础不好,想建成制造强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的工业基础尚不能满足整个工业发展。在迈向制造强国过程中,要着力推进工业强基,补上发展短板,奠定赶超基础。”苗圩说。

工业基础包括基础的零部件、元器件、工艺、材料以及标准等。工信部针对工业强基工程制定了发展方向,确立了重点扶持的产品,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

寻突破 抢抓智能制造风口

夯实工业基础是为了补齐发展短板,布局智能制造则是寻找中国制造赶超发达国家的突破口。

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中国制造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抓住发展智能制造的契机。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把这两个优势发挥好,不仅能补上短板,还能发挥现有的优势,加快整个工业化的进程。”苗圩说。

去年,工信部推进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今年又启动了63个,这些项目分布在不同行业,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工信部将把智能制造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在全产业范围推广,号召更多行业企业对标,促进这场变革的发生。

苗圩认为,中国智能制造刚起步,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标准和核心技术缺失等。“智能制造首要解决的就是互联互通问题,必须要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在核心技术方面,要加强高端传感器等研发。”苗圩说,工信部将促进软件业与制造业的密切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在制造数字化方面的核心技术。同时,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及物联网的发展,并加强智能时代的网络安全保护。

谋远虑 营造呵护创新大环境

解好中国制造大课题,归根结底要靠创新。营造呵护创新的大环境尤为重要。

推行创新驱动,首先要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承担起主体责任。

苗圩表示,工信部将通过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已组织成立了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下一步要推动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创新中心和省级创新中心建设,到2020年建立15个左右国家级创新中心。

有了创新成果,将其产业化同样面临考验。如,技术和工艺不稳定,成本将难以降低。这就需要在建立创新体系基础上,健全对新技术的容错机制。

苗圩说,工信部已联合有关部门启动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给设备上保险,出现问题将由保险公司赔付,让用户敢于尝试、愿意尝试新技术、新设备。下一步将针对新材料、新工艺研究首批次保险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扩大使用效果。(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姜琳)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