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任性减持、上市公司海量再融资已成为影响股市稳定健康运行的“出血点”。对此,进一步完善再融资、大股东减持制度安排已提上日程,这不仅有利于优化融资结构、稳定市场预期,而且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大股权融资力度。融资功能齐备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这也要求充分考虑市场承受力,优化融资结构,严防市场“失血”。目前,A股融资结构存在三方面失衡:一是IPO与再融资失衡。IPO有待正常化,再融资占比过大。数据显示,去年首发和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IPO融资1496亿元,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最近三年,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均在90%以上。二是非公开发行与其他融资方式失衡。定增占比过大,超过90%,而配股、公开增发较少。三是融资工具失衡。可转债、优先股等成本约束型资本融资工具较少出现。
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实现股市融资功能齐备,内在地要求IPO常态化、再融资合理化和大股东减持规范化。目前IPO正向常态化推进。对于后两点要求,加强监管迫在眉睫。
再融资方面,部分公司过度融资、频繁融资、单次大额融资、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问题凸显,造成“恶意圈钱”、资金空转等负面影响。数据显示,去年828家上市公司累计认购近9000亿元理财产品,超半数认购资金源自募集资金(含IPO募资)。去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大审核力度,严格规范募集资金投向,未来还将修订再融资制度,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鼓励发展可转债、优先股等融资工具,抑制上市公司过度、频繁融资。
减持方面,大股东及董监高频繁、“精准”、“清仓式”减持,并伴随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信披违法等问题。如果减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IPO常态化。数据显示,今年A股将迎来总量达4202.1亿股、市值约6.1万亿元的限售股解禁上市。监管部门可通过强化预先信息披露、分批次减持、建立大股东减持备案管理制度等途径,完善减持制度,杜绝随意减持。尤为重要的是,在市场已对监管力度加大形成预期后,相关制度的出台宜早不宜迟,以避免突击减持大量出现。
当然,在法治化、市场化轨道上,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不会过度强调有形之手的干预,不会“一刀切”,而会在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股东权利的基础上疏堵结合,稳定市场预期,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