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市公司应赚取阳光下的利润)
近年来,各类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据摸底调查,目前国内共有1131家交易场所,与上一轮清理整顿后保留的交易场所相比增加311家。越整顿交易所数量居然越多,足以见证设立交易所的利益蛋糕有多么诱人。然而,违规行为与乱象频出,却也凸显出其背后的另一面。
据报道,有多位投资者因参与上海长江联合金属交易中心(下称“长江联合”)现货交易而亏损惨重。根据该报道,四位投资者无一盈利,最多一位亏进去264万元,最少的一位也亏损11万元左右。这些投资者在长江联合会员单位交易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血本无归。而警方调查表明,某些会员单位的员工在投资者亏损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长江联合由上市公司长江投资作为主要股东发起,持股比例为40%,其他三家股东单位持股比例分别为30%、15%、15%。毫无疑问,长江投资作为长江联合的第一大股东,在这家公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自长江联合开始运营后,即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如长江联合2015年6月份上线运营,当年即实现营业收入6677.63万元,净利润1633.33万元。2016年上半年,长江联合实现营业收入9.08亿元,同比增长1259.64%,实现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912.61%。
长江联合的骄人业绩,也提升了作为上市公司的长江投资的业绩。资料显示,长江投资2014年实现净利润0.4亿元,同比增长12.94%。而在参股长江联合后的2015年,实现净利润0.85亿元,同比增长108.61%。而长江投资2016年的业绩预告则表明,预计净利润同比增加65%左右。可以看到,长江联合对于提升长江投资的业绩,同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长江联合将自己定位为平台,会员单位负责吸引投资者。但由于引起了央视等媒体的关注与调查报道,以及会员单位涉嫌非法经营、诈骗以及误导投资者的行为,即使其业绩增长强劲,但获利也却没有那么的“冠冕堂皇”。
受益于参股长江联合,长江投资近两年业绩表现抢眼,但持续性如何则受到关注。而在当前的A股市场中,上市公司赚取利润的模式也是五花八门,这一点在上市公司的“保壳”大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像高溢价出售资产、债权债务重组、变化会计政策、坏帐冲回、资产重估、资产重组等都能成为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的手段,也成为其“保壳”的“绝招”,从而达到规避退市的目的。
如万福生科去年12月27日发布的公告显示,与无关联第三方自然人曹昀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将对刘开森的4100万元债权全部转让给曹昀,同时曹昀将在协议生效之日起3日内向万福生科支付4100万元。因此前上市公司对上述债权计提了820万元坏帐准备,在支付完成后,会计上将作冲回处理,将增加年度收益820万元。而万福生科去年三季报显示,净利润亏损815万元,两者“相抵”,则还“盈利”5万元。当月28日,上市公司又分别发布了债务豁免与收到政府奖励资金的公告,这些都将对万福生科的损益产生重要影响,在“盈利”背景下,万福生科“保壳”已无忧。
就像靠变卖资产等实现盈利不具有持续性一样,如果上市公司获取盈利的手段不正当,或者欲通过投资炒股等方式实现盈利,笔者以为同样是不具有持续性的,毕竟股市变幻莫测,且风险极大。笔者以为,上市公司应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主业,追求正当的利润,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才是上策。绝对不能将自己的利润建立在投资者的痛苦上,建立在投资者的亏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