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PO争论影响投资者信心,证监会是否给出一个明确预期!)
投资股市投资的是一种明确的预期,面对影响市场关键因素飘忽不定的市场,投资者厌恶心理就会膨胀,就会选择离场,就中国股市而言,投资者最关心的莫过于IPO节奏与融资规模,因此笔者认为面对敏感消息,管理层不应该左右摇摆,而是给出更为确定的预期。
17年以来,中国股市进入常态化,但实际上实施的是事实上的注册制,周发行新股家数超过10家是常态,即使遭遇市场质疑,也维持每周10家,直到韩志国质疑新股发行,韩志国称,自刘主席上任以来,证监会已核发新股455只,一级市场筹资近3000亿元,新股发行与当年的大跃进如出一撤,应大幅减少新股发行数量。但是四大报集体力挺IPO发行,从IPO变动看,证监会也是左右为难,两边不讨好左右挨耳光,IPO节奏开始出现波动,最低降到每周四家,此后维持6家,上一周恢复到9家。
IPO节奏的起起落落,融资规模的多多少少,实际上反应的是管理层的一种微妙态度,虽然不能空开承认IPO节奏与融资规模对股市会产生影响,但是也不得不考虑以节奏和规模变化顺应市场呼声,减少IPO冲击,但是从管理层来说既不能被人指责市场化改革的倒退又不能让IPO过度减少影响直接融资、影响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又不能让股市连续下跌承担太多质疑,实际上管理层是在走钢丝、是在平衡各方利益,但是这何其难也,在中国证监会主席一直被誉为坐在火 山口的官员,这话是有道理的,因此谩骂是没有用的,我们理解证监会的难处,体量证监会的难处。
市场尤其是次新股问IPO加码而色变,周一开门黑,,创业板跌幅明显,沪指报3212.63点,下跌5.33点,跌幅0.17%,成交2228亿元;深成指报10505.60点,下跌58.12点,跌幅0.55%,成交2779亿元;创业板指数报1803.25点,下跌32.19点,跌幅1.75%,成交678.3亿元。次新股是重灾区,次新股板块今日跳空低开,集体杀跌。截至收盘有8家股票跌停,跌幅超过5%的有近百家,次新股指数跌幅2.99%。
周二中国股市没有承接外盘走强独自下跌,,沪指报3203.04点,跌0.30%,成交2055亿;深成指报10467.71点,跌0.36%,成交2519亿;创业板指数数报1783.91点,跌1.07%,成交574.6亿。
周二央行已经开始放水,市场资金保持宽裕,宏观经济数据依然不算差,外围股市暴涨,中国股市特立独行下跌,只有一种解释,IPO冲击让投资者选择离场。
实际上专家的观点未必就是正确,以今天上证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来看,其理论基础就在于股市是一个有效市场,但问题是成熟的美国股市都不是一个有效市场,只能称之为半有效市场,何况中国这样不成熟的市场,怎么能够以有效市场理论来诠释中国股市现象。所以其立论就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其推导的结果可想而知,也是未必就正确的,今天市场下跌就是一个证明。实际上各国资本市场由各国资本市场特殊情况,不能使用欧美成熟经济体和资本市场理论来诠释中国股市现象,硬要那欧美经济理论来诠释中国股市现象,或者一定要照搬欧美成熟市场那套东西来管理中国股市,那么就应验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套用经济术语那就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欧美国家公司不是把上市当成巨大福利,市场也形成了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新股发行压力并不重,而中国则完全不同,市场没有对新股形成有效调节机制,不管二级市场多么低迷有多少新股发行都会遭遇追捧,而上市公司由于资本市场监管不到位把上市当成终极目标来追求,认为是一个巨大福利,是成功的标志,因此不管合不合格都要上市,不合格造假,合格也要进一步扮靓业绩好获得更多溢价,就是等到猴年马月也有苦等上市,要是逮着机会能够上市,那是不会选择时机的,一律立马安排发行。因此只要证监会核准多少公司上市,市场就会迎来多少新股,这与欧美市场截然不同,专家们不顾中国事情,拿欧美理论来诠释中国股市岂不是空谈吗?实际上纯学术争论并不可怕,是观点不同。
面对市场争锋相对的IPO节奏与规模对股市走势影响的争论,看起来没有减缓的迹象,反而引发更多专家的加入,争论进一步趋于激烈,中国经济现象的争论最大痛楚就是某些专家讲的与想的,文章写的与真实的观点未必吻合,写归些,讲归讲,那都是表面文章,是给人看的,是做样子的,这些人士是先定下观点,不管观点是对还是错,再去逻辑材料,做出似是而非的诠释,至于自己观点会对市场造成负面作用根本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至于会对绝大多数投资者产生损失也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以后是不是留下一地破鞋子那是不管的,所以有的时候争论本身不是针对学术问题,而是一种责任和任务,这就导致学术争论失去了纯洁性,也让IPO争论夹杂更多的杂音,IPO对市场影响争论也就不会有一个结果。
目前影响中国股市走势有两个因素,IPO和货币政策, 笔者认为IPO节奏和融资规模要大于央行货币政策,从IPO节奏融资规模变动看,管理层也是左右为难,加码IPO显然不行,市场马上承压,但减缓IPO也不行,某些自以为是的专家立即指责证监会死抱权利不放有违市场化,因此股指涨起来了,IPO也就多起来了,股指跌下去了,IPO也就适度减缓了,股指又会适度好转,但问题是新股马上又会加速,股指又会出现波动,让投资者无所适从,看到股市稍稍走好,可一旦买进就会遭遇套牢,本周走势就是最好见证,这样的频繁变化也让市场难以稳定,总是涨涨跌跌。
股市走到今天这一地步,要说IPO对股市没有冲击,笔者认为并不客观,但是暂停IPO肯定不行,那会造成市场巨大的依懒性,反过来,暂停IPO不行,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实施大扩容式的IPO,笔者观点也是不行的,大跃进IPO远比暂停IPO对二级市场伤害更大,需要对IPO进行适度控制恐怕是现阶段较好的做法。投资者投资股市投资的就是一种稳定的预期,只有预期稳定了,才能参与股市投资,所以笔者认为证监会有必要大致明确下半年新股数量和融资规模,让投资者看明白,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
笔者多年以前就写过一篇文章,《格力斯潘;给投资者一个明确预期》,其中写道美国经验也是如此,美国道琼斯指数从95年2月到08年6月一日创下13692点新高,期间上扬了9600多点,面对涨势汹涌的股市,格林斯潘感到很不安,屡次发出非理性繁荣和有泡沫的警告,1998年7月格林斯潘发出干预市场的警告,尽管还没有采取任何干预的措施,但投资者感到一种调控的预期,股指在半个月内应声大跌2000余点。格林斯潘为了拯救股市,不得不采取降息和增发货币的政策此后格林斯潘就意识到股市的稳定和发展首先要让投资者不能担心一些市场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其次是要增加投资者对未来可预见性收益,美国资本市场终于迎来了辉煌的十多年。
世界资本市场的历史充分证明,任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都必须给投资者一个确定的政策氛围,一个可相对确定的预期收益,这种预期就会吸引投资者不断进入资本市场,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果这种预期充满变数,投资者就会小心观望甚至退出市场,时间一长,资本市场就会被边缘化而无人问津。
在中国IPO节奏一直被市场看作是管理层对股市的态度,高节奏大融资是打压股市,而慢节奏和少融资是呵护股市,目前股市低迷,是需要给出一个明确IPO未来融资节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