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市公司任性停牌行为,真的没有办法应对吗?)
上市公司停复牌问题,在A股市场中颇受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在A股市场上,不乏一些停牌时间过长的上市公司,有的停牌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更有甚者长达一年以上。至于上市公司任性停牌行为,则显得更为普遍,当市场行情稍有不妙,或可能触发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时候,部分上市公司率先考虑到的解决方式就是停牌。
2016年5月27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停复牌新规,试图限制上市公司任性停牌的问题。时至今日,新规已经沿用超过1年的时间,虽然A股市场任性停牌现象略有减缓,但市场中依旧存在任性停牌的行为,而上市公司任性停牌现象,似乎并未获得根本性的解决。
从此前发布的新规内容来看,对上市公司各类停牌的时限作出了严格的控制。例如,对于上市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个月,而对于连续筹划重组的,上交所停牌不超过5个月,深交所停牌不超过6个月。至于筹划非公开发行的,原则上不超过1个月,而筹划重大合同、控制权变更、对外投资等事项,则原则上不超过10个交易日。
除此以外,考虑到15年下半年股灾风波期间上市公司大面积停牌的现象,却导致了市场指数严重失真,乃至加剧了市场不稳定性的风险压力,而此次停复牌新规同样给予了交易所特殊时期暂停办理停牌申请的权力,拟维护市场的交易公平性。
停复牌新规的出炉,考虑得比较细化与完善。但,停复牌新规出炉超过1年后的今天,A股市场同样存在上市公司任性停牌的行为。
其中,对于部分上市公司任性停牌的行为,可能还是考虑到当期不确定的因素容易导致股价的持续下挫,甚至会引发股权质押强行平仓的风险。与此同时,面对此前市场部分个股“闪崩”的现象,部分上市公司惧怕“闪崩”压力的持续上演,在紧急之下,直接停牌,试图缓解市场连续性的抛售压力,同时也为公司制定出更好的应对方案腾出更多的时间。
从某种角度分析,在关键时刻,上市公司采取停牌的行为,利于维护股价的稳定性,或多或少维护大股东与普通股东的持股市值利益。但,停牌时间过长,或停牌之后上市公司却未做出更多的实质性应对举措,则这种停牌行为却显得毫无意义,甚至还会集中股票的抛售压力,复牌后依旧难以回避大幅补跌的风险。
在牛市行情中,上市公司任性停牌容易让投资者错失行情,降低利润。但,在熊市行情中,上市公司停牌时间越长,则投资者潜在的不确定风险越多,若在此期间上市公司并未有实质性的应对举措,则复牌后下跌的压力依旧不减,停牌反而不利于维护股价的稳定性。
时下,虽有停复牌新规的补充,但A股市场任性停牌现象依旧屡禁不止,这对于已经宣布成功纳入MSCI的A股市场而言,却是一个不少的考验,这同时影响着股市市场化运作的步伐,降低境外投资者配置的积极性。
那么,上市公司任性停牌行为,就真的没有办法应对了吗?那可不一定,如今虽有停复牌新规的约束,但却缺乏了有效的惩罚机制以及实时监管举措的补充。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上市公司停牌时间过长,或不按照规则任性停牌,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或需要给予投资者一定的损失补偿,甚至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上市公司采取风险警告处分等,那么在违规成本大幅提升的环境下,也会大大提升了上市公司的自觉性,任性停牌现象才有机会获得实质性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