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曹中铭:对次新股频现“类借壳” 应及时堵上制度短板

来源:价值中国网 2017-08-22 10:18: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对次新股频现“类借壳” 应及时堵上制度短板)

本月初,停牌三个月的新宏泰披露了并购重组草案,上市公司欲42亿并购动车组粉末冶金闸片制造商天宜上佳。此时,离其去年7月1日挂牌刚好13个月的时间。根据草案,标的资产规模数倍于上市公司。如果交易完成,双方持股比例将较为接近。因而,作为次新股的新宏泰的重大资产重组被打上了“类借壳”标记。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年初截至今年8月17日,沪深股市共有556家公司完成IPO,在这些上市公司中,尝试或者完成的所有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案例共有118例。也就是说,即使是次新股,亦热衷于筹划重大事项,热衷于并购重组。而在118个案例中,出现“类借壳”的就多达12例。其中,吉宏股份等6例已终止,新宏泰等4例正在进行中,而帝王洁具、金石东方等2例则已完成相关的“类借壳”交易。

根据重组草案,标的资产天宜上佳2015、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8866.62万元、1.97亿元,今年前4个月实现净利润9400.52万元,盈利能力不错。值得注意的是,并购标的天宜上佳资产总额为上市公司的4.7倍,净资产为5.3倍,营业收入为1.2倍。因此,该并购是一次典型的“蛇吞象”式的并购。尽管该并购为发行股份+现金的模式,若交易完成,新宏泰的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将从52.44%下降到26.93%,而天宜上佳的大股东及关联方合计持股将达到19.82%。这也导致上交所在问询函中,直指其实际控制人问题。

从12个“类借壳”的案例分析,重组标的体量大、跨界并购、上市公司市值小、利润少成为个中的共性。特别是,即使是次新股公司,如果所处行业盈利受限或成长性不足,那么就会有(跨界)并购的冲动。而事实上,这样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少数。反过来讲,又说明相关部门在新股IPO时并没有把好质量关,让一些质地平平的企业混进了市场。从这个角度上讲,次新股频现的并购重组以及“类借壳”现象,与新股发行制度是存在关联的。

另一方面,自去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修订以来,重组上市审核趋严,而且,由于重组上市审核标准等同于新股IPO,客观上导致众多上市公司在筹划重大事项,特别是“重组”进体量大,或可能触及实控人变更等关键问题时,往往采取创新方案的方式进行规避。其中,避免出现实控人变更又成为重点,像新宏泰的重组草案,在实控人没有发生变更的背景下,“重组”进体量比上市公司本身大得多的资产,但又避免了触及重组上市的问题。此外,某些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往往通过相关股东方将股东权利不可撤销地委托给原实控人,或直接放弃股东权利的方式,以达到规避重组上市的目的,所有的这些并购重组,本质上都属于“类借壳”现象。

通过不变更实控人,进而将相关资产“重组”进上市公司,达到重组上市目的,实际上凸显了《管理办法》所存在的漏洞。即使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触及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以及股份比例等“五个百分百”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触及,但如果实控人没有变更,将无法认定为重组上市,这也是次新股并购重组频现“类借壳”现象的根本原因。

“类借壳”现象虽然不能简单地与重组上市划等号,但毕竟让相关标的资产成功实现了“借壳”,且“类借壳”也有局部卖壳的嫌疑。特别是,当众多次新股也频频热衷于并购重组,热衷于“类借壳”式的重组时,无疑有必要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与高度重视。笔者以为,针对次新股出现的“类借壳”重组现象,可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应对。

一是严把新股IPO质量关。可将目前三年业绩考察期提升至五年,如此,盈利能力差,成长性不足的企业将会露出马脚并被扫地出门。二是对《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进行修订,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只要触及“五个百分百”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应视同重组上市。三是改革现行退市机制,让退市通道更顺畅,这是抑制市场“炒壳”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