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杜坤维:银行业再融资泛滥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相背离

来源:价值中国网 2017-09-20 10:46: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银行业上市融资再融资泛滥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相背离)

日前吴敬琏老先生一席讲话让笔者觉得中国资本市场有必要严格限制银行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把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上去。

吴敬琏老先生在一次论坛上指出,金融业就需要在这个转变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供给侧效率的提高,也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来提升经济的效率,这是一个根本的出路。而在原来的发展方式当中,金融业就会使得自己的行为扭曲,因为在货币超发和信用膨胀的情况之下,金融业的盈利模式就变成自己玩,靠自己的数量扩张来取得收入,来赚钱。实际上,从学理上说,金融业的基本功能是在于通过在地区之间,在行业之间,在不同的时间段之间,分配金融资源来带动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可是在依靠信用膨胀,依靠货币超发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情况之下,金融业的行为就会扭曲,就会离开原来在经济中所担负的功能,变成了一个扭曲了盈利模式——靠本身的数量扩张来赚钱。

笔者认为吴敬琏老先生这一席话讲出了中国金融业的最大弊端,那就是银行业依靠规模取胜,占据过多金融资源,利润占比过于庞大,导致中国金融业严重扭曲。截止17年中报,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上市银行上半年共计盈利7746.35亿元,占据A股全体股东净利润的46.26%,一个行业几乎单挑其余27个行业,工农中建又垄断六成利润:上半年实现营收1.21万亿,占银行板块的61.62%,净利5036.17亿元,占银行板块的65.01%,宇宙行”工商银行上半年净利1529.95亿元,继续成为全市场最赚钱的企业,工行一家的业绩最多约等于2722家非银行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之和.

从这个金融业来说,中国金融业占GDP比值已经高达9%,超过金融大国的美国,说明金融业已经过度发展,而中国金融业中又是银行业一枝独秀,券商中国有一个统计数据很直观,银行业≈6.5个证券业≈5.6个保险业≈27个信托业。中国银行业过度发展得益于资本市场的非常方便的融资包括IPO和再融资,再融资手段简直是令人眼花缭乱,定增、次级债、优先股、配股和可转债反正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中国上市银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就是一边分红一边圈钱。

《证券日报》记者统计, 对资本充足率永远都有饥饿感的中国上市银行再融资欲望快速膨胀,今年共有14家上市银行披露了融资进展或计划,涉及资金上限达7198亿元,上市银行一边加大分支机构开设,一边加大放贷力度,加快资产扩张,一边不断推出巨额再融资做大资产规模,非上市银行则是挤破脑袋的到资本市场融资筹钱,提高一级核心资本,做大资产规模。

资产规模大了,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就多了,主要依靠净息差获得利润的 银行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了,就可以筹建更多的分支机构了。

银行之所以要不断的再融资,就在于资产不断扩张下,一级核心资本消耗过快,不符合银监会的宏观审慎审慎评估体系(MPA)对银行业核心资本的要求,不符合巴塞尔3的监管要求,MPA是全面关注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方面内容并形成综合评价结果。监管层制定严格的一级核心资本,要采用MPA评估体系,就在于降低银行业的经营风险、降低杠杆率、提高银行业兑付能力,而不是鼓励银行业不断的到资本市场融资再融资来提高一级核心资本率。

没有上市的银行一级核心资本补充渠道较为狭窄,所以挤破脑袋也要上市,《证券日报》对全国36家地方证监局披露的辅导企业信息的不完全统计,除了已经顺利进入证监会首发企业排队名单“第一梯队”的12家银行外,尚有多达21家银行正在各地证监局进行了辅导备案,并构成未来冲击A股IPO的拟上市银行“第二梯队。

但是银行业经营的激进风格并没有因为监管的严厉而有任何改变,一旦过度扩张导致一级核心资本不符合监管要求,首先想到的就是到市场找钱补充一级核心资本,提高兑付能力,符合监管要求。从符合监管标准看,融资补充一级资本是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但是从资产经营质量上来说,并没有任何的改变,从银行稳健经营上来说,也没有改变,只不过是通过做大资产规模达到稀释不良资产的效果,而没有减少不良资产的规模,更没有改变银行资产质量,由于方便简洁的融资,让银行更有底气从事于激进的放贷政策,不断的消耗资本金,以 不断扩张的规模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游戏市场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和面。

这种游戏并不是从风险源头上去解决银行业的经营风险,而是不断地通过激进经营,为中国银行业带来越来越多的不良风险资产,表面看,银行业不良贷率下降了,但是不良贷总数仍旧在不断升高,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在不断下降。银行盈利能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是越来越差,这与美国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不断升高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不良贷下降,不是分子降低了,而是分母做大了,实际上分子分母都在增大,只不过是分母增加更快而已,是一种掩饰银行业经营的困境。

正是因为中国银行业资产不透明,圈钱不断,市场担忧银行业经营的风险一直存在,银行业投资价值市场一直存在巨大分歧,最近国外投行对国内两家银行调低评级,虽然有不公正的成分,但是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经营的问题,长期以来股价总是在净资产收益率以下苦苦挣扎,今年以来银行板块走势不错,但是究其根源,并不是市场高度认可,一定程度上是证金公司买买买的结果。

银行业不断的上市融资,上市以后又不断的再融资,做大资产规模,不断攻城略地,不断做大放贷规模,抢占金融资产,这与高层强调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相互矛盾的,银行获得了巨大资金,一定要放贷出去,这就是间接融资,获得融资越多,银行可用于放贷资金也越多,间接融资比重也就越大,管理层如果从严控制银行上市融资,即使成功上市,严控再融资,银行哪有底气哪有资本到处放贷,间接融资自然就会下来。

银行获得了超额资金投向何处,16年主要投向了房地产,房地产领域发放贷款占总贷款40%左右,中国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超预期达到10900亿,预期 9500亿,前值 8255亿,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4470亿元(前值4332亿元),占贷款总额44%,这还不算,居民短期贷款新增2165亿元,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消费贷款,但是消费贷款转一个弯就成了房地产贷款,所以地产贷款要远远高于44%,达到50%也是不稀奇的,银行钟情于地产的贷款,造就了疯狂的地产泡沫,推升了实体经济成本,严重挤压实体经济生存空间,再者银行获得超额放贷能力,把大量资金投给地方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的负债,尤其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简直就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造就了中国的地方债务危机。

一个市场增量资金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资本市场不可能满足所有融资者的需要,银行获得了过多的融资,其他行业获得融资就会相应减少,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口口声声要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但是又把大量金融资源配置中国银行业,这是支持实体经济还是支持银行加杠杆放贷,银行业过度占用金融资源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严重资源错配。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口口声声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却把大量金融资源提供给银行业用于放贷,大量资金囤积于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从何谈起,因此资本市场应该严格限制银行业IPO和各种再融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给高新技术产业。证监会等强调资本市场要支持供给侧改革,却把大量金融资源配置给银行业,让银行业向基建领域地产领域发放大量贷款,资金沉淀于钢筋水泥之中,从何谈起支持供给侧改革。

因此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该严控银行的过度资产扩张,从资本市场着手严控银行融资行为,彻底纠正银行业把资本市场当成自家菜园子一样任意前来圈钱,银行都是大块头,一开口就是数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对资本市场影响极大,银行融资控制住了,资本市场一个主要失血渠道也就控制住了,资本市场走好也就多了一个条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也就能减少一些压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