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股市涨不上去,真的不是股票发多的问题吗?)
国庆长假期间,外围市场一片走好,且政策面环境相对偏暖,本为节后A股市场带来积极的预期。但,节后首个交易日的A股表现却并未顺势突破,而最终选择了高开低走的行情,而作为休市期间表现较为活跃的内房股、银行股,却并未带动A股相关行业板块的走强,而冲高回落却成为了A股市场运行的主基调。
3400点得而复失,或多或少让人感到了失望。但,从过去多年的中国股市表现来看,却依旧难逃“牛短熊长”的运行格局,而中国股市为何迟迟涨不上去,却引起了市场的激烈讨论。
实际上,纵观中美两个股票市场的长期运行走势,却呈现出显著的区别。
其中,以美股道琼斯为例,在过去20年的时间内,有14年的时间出现年度上涨的表现。与此同时,自2000年以来,美股市场走牛的时间显著多于走熊的时间,在此期间,2003年至2007年为一段持续上涨行情,而自2009年下半年至今,美股市场更是出现了长达8年多的牛市行情。至于下跌的时间,却明显少于上涨的时间,恰恰体现出美股市场“牛长熊短”的特征。
但,与之相比,以上证指数为例,在过去20年的时间内,虽然有10年的时间出现年度上涨的走势,但自2000年以来,股市上涨时间却远远少于下跌的时间。其中,2000年之后,中国股市出现了长达近5年的熊市行情,而后仅仅经历2年时间的疯牛走势,之后又一次步入长达数年的熊市行情。纵观中国股市的整体表现,基本上是下跌过程缓慢,调整时间过长,而上涨过程过快,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较大的涨幅,而这一特征恰恰体现出股市“牛短熊长”的运行特征。
为何两地股票市场的表现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区别?或许,这也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体现。
其中,股市上市率与退市率的比例变化情况,确实值得深思。
时至目前,中国股市已有3400余家上市公司,且现阶段基本上保持每周一批次的IPO发行速度。需要注意的是,纵观中国股市的历史数据,从2000家上市公司发展至3000家上市公司的耗用时间显著少于从1000家递增至2000家上市公司的耗用时间。但自3000家上市公司数量递增至近3500家上市公司数量的时间,却进一步缩短,料很快完成4000家上市公司发行上市的目标,而这一扩容速度也是尤为惊人的。
本来,加快企业上市,利于提高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但企业数量迅速扩容,质量问题却很难得以保障,加之股市退市率长期偏低,而对于不少企业而言,当企业成功发行上市,往往意味着企业可以长时间占用市场的资源,而无序再融资、减持套现的热情却远高于现金分红的热情。
与之相比,纵观美股市场的上市率与退市率情况,虽说此前美股曾有一段扩容的过程,但在此期间,市场的退市率却高得惊人。其中,有数据统计,就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美股市场就有超过900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退市的任务,在此期间,年均退市数量达到千家左右,退市率也远远高过A股市场。
年均退市千家上市公司,年退市率高达8%,这在A股市场中,也是无法想象的。
不可否认,对于多数股票市场而言,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离不开上市公司数量的骤增,股市容量的快速扩容。但,在股市容量过大的背景下,更需要充分发挥股市的退市功能,加强股市优胜劣汰的功能,而不是一味的发行股票,一味的市场扩容。
时下,对于中国股市而言,虽有IPO审核趋严、否决率提升作为配套,但退市率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并与上市率形成均衡发展的状况,则难以扭转股市容量持续扩大的趋势,而其最终结果,也就是股市优胜劣汰功能并不明显,好企业占据市场的比例也持续偏低,而股票市场也可能会长期失去投资活力。
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水平,可以通过发审委的把关,尽可能降低违规造假、包装上市的风险。但,股票发行多了,却可以通过严格的退市制度或多种举措来提升上市公司主动退市或被动退市的比例,同时也需要提升股民索赔效率,让恶意上市的企业或中介机构承担沉重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股市场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好企业的数量开始逐渐提升,有的甚至引导着社会的进步,刺激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归根到底,好企业的诞生,更关键的还是要看其成长壮大的土壤环境。
退一步来说,假如一个市场环境频繁上演融资圈钱、减持套现乃至捞一把就跑的现象,那么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也并不有益,而企业家不脚踏实地的经营好自身企业,却热衷于玩资本豪赌的游戏,则市场终究还是很难诞生出好企业乃至百年品牌企业。由此可见,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谋求发行上市的目的,其终究还是难逃市场的淘汰,而市场更需要有好的成长土壤,更严厉的违规成本给予规范,让好企业积极引导其余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为了圈钱套现而上市,甚至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