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银行理财净值化“公允价值”博弈:成本摊余+减值准备+影子定价?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银行理财净值化“公允价值”博弈:成本摊余+减值准备+影子定价?)

“其实新规冲击最大的是银行,银行理财很多内容基本沿用了基金的规范。”某银行资管部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银行理财作为一种收益比较稳定的理财产品,本身也有普惠价值,在产品净值稳定性方面,在方法上应该具备一定灵活性。”

上述新规,即11月17日央行协同三会及外汇局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其中首次提出“净值管理”概念,要求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符合公允价值原则。但具体规则另行制定,留下讨论空间。

资管行业内,公募基金的估值方法体系最为成熟。而对于银行理财,行业规范一片空白。银行理财需要和公募基金对标看齐?银行业内人士提出了成本摊余、减值准备和影子定价三种方法组合论。

估值的奥秘

依据财政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可以选用的估值技术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类。其中,市场法和成本法是目前资管产品的主流估值方法。

对于除货币基金之外的公募基金而言,主要是根据中债估值和中证估值来计算债券和股票的价格,即“市场法”,也叫“市价法”。虽然该价格不一定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完全一致,但基本能够“随行就市”。

货币基金则采用成本摊余法、影子定价相结合的办法。所谓“成本摊余”,举个例子,假如以90元买入票面价值为100元的债券(暂不考虑其他成本),将获得10元的收益,如果按照30天到期计算,则将收益摊销到每一天中。“成本摊余”的问题在于,当债券市场价格下跌时,比如债券价格跌至80元,其实基金已经亏损,但不通过净值表现,投资者在买卖基金时,实际在溢价交易。

因此,货币基金还辅助了影子定价法控制风险,即按照市场价格,一旦“成本摊余”的估值偏离“影子定价”一定比例,就需要对净值进行回归修复。

而货币基金之所以能够采用“成本摊余法”估值,是因为货币基金投资资产的期限都非常短,按照相关要求,货基只能投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指定资产,且资产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20天,到期日在10个交易日以上的资产投资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合计不得超过30%等。

用投资专业人士的话来说,“货币基金的投资不用盯市,只用持有到期”,因此用“成本摊余”能够较为公允地反映基金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银行理财投资债券是以配置为主,不过也有部分交易,但估值方面主要还是按成本摊余来算,也有极个别产品可能采用市价法估值做探索。”某股份行资管部研究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因为理财客户对于银行产品的要求要收益稳定,对于我们在控制净值波动方面有很大压力。”

做好“减值准备”

银行理财要不要全面和公募基金对标?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思考一组数据背后的原因。

2008年末,公募基金的规模(全口径)为1.83万亿元;在货币基金爆发式发展之前的2012年末,公募基金规模(全口径)为2.87万亿元。截至2017年6月末,公募基金规模(剔除货币基金)仅为4.75万亿元。而银行理财产品上述三个时间节点的规模分别为0.82万亿、7.95万亿和28.38万亿,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出现了十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若银行理财在投向和净值管理方面全面对标公募基金,一方面,资管市场的最大“不统一”和“不公平”将消失;另一方面,居民也可能少了一种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可以承载近30万亿的银行理财资金么?

“就估值方面,银行方面和监管预计还会有一定博弈,原来我们觉得就是股市波动很大。去年底以来,我们看到债市波动也很大,对于主要配置债券的银行理财产品而言,一方面当然要通过充分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等让客户了解投资风险,但是保持净值稳定也很关键,所以我们肯定希望不要用市价法来进行估值,但通过一些其他方法来纠偏成本摊余。”上述银行资管部资深人士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估值问题采访多名股份行资管人士,总结来看,用减值准备和影子定价来辅助成本摊余估值,获得了较多认同。

具体而言,对于现金管理类的银行理财产品,即不用盯市的高流动性产品,建议对标货币基金,采用“成本摊余+影子定价”的方法。

对于主要投资信用债和“非标”的开放期更长的开放式产品或封闭式产品,建议采用“成本摊余+减值准备”的方法。实际上,2015年底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8号》(财会[2015]23号)已经有所提及,对于不能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应当做好减值准备。

据某股份行资管人士介绍,所谓“减值准备”,是以理财产品为对象,在资产端进行抵扣。例如,在买了100元的资产之后,减值2元,按98元计算产品净值。这与《意见稿》中的资本和准备金计提并非一回事,准备金计提针对金融机构而言,要求的是金融机构按照管理费收入的10%进行计提,直至计提达到产品余额的1%。不过,减值准备的标准是否需要统一,受访银行人士也并无定论。

过渡期难题

“估值也好,其他待定的细则也好,对于存量近30万亿的银行理财,最重要是防止调整对市场冲击过大,实现平稳过渡。”上述股份行资管部研究人士表示。

在上述股份行资管部资深人士看来,目前有两类风险值得特别关注。第一,银行理财如果全面对标公募基金,在打破刚兑的情况下,收益上大幅波动,理财客户难以接受,“用脚投票”,将对原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造成较大压力。

第二,《意见稿》期限错配的要求,进一步约束银行理财投资“非标”。对于较为依赖以“非标”形式融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可能造成局部资金链紧张,包括产业基金、PPP基金在内的多种与银行理财资金产品对接的融资方。

与此相关的,还有股份行资管部人士指出,由于限制银行理财投资“非标”,意味着大量银行理财资金只能涌入债市,可能因此造成债券价格大幅波动。“这背后关涉整个直接融资市场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资管产品这一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监管层已把“平稳过渡”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且《意见稿》确实超预期地设置了一年半的过渡期,但对过渡期内和过渡期结束后的安排表述仍不明确。

前述银行资管部资深人士建议明确为,在2019年6月30日前,金融机构的老产品规模不新增,在中债系统登记过的非标资产可以存续至到期。另外,在一些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的证券化类“非非标”资产,需要进一步明确属性。

“我们过去的经验表明,一一对应投资的‘非标’产品,一年期以上的就非常难卖。退一步讲,即使是三年期的‘非标’,年化6%的收益,你觉得会有多少客户愿意买单?”上述银行资管部资深人士反问。这意味着,新规落地,银行理财转型之路仍漫漫。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