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智能交通转型明年启动 江苏常熟拟打造人才产业高地)
公众关注的是体验和使用,企业、资本关注的是量产和上路,政府关注的是汽车产业链的衍生和价值的提升,以及可能诞生出的大项目、好企业。这些,都集中在了智能汽车和交通产业领域。
11月23日,在江苏常熟举行的“2017年智能交通年会暨常熟国际智能汽车周”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获悉,科技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汽车和交通产业正发生巨变,而智能化是现代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将在2018年正式启动智能交通转型。
常熟紧邻上海,长期位列全国百强县前五。2016年,汽车产业总产值占常熟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聚集了世界500强、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企业27家,以及涉及汽车和智能交通的10多个研究单位。
凭借优势突出的产业基础,以与国家级单位合作成立“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为牵引,用“智能汽车比赛”吸引“眼球”,常熟正试图构建智能汽车产业的全链条,并以此展现出开发区转型中的“特色”。
交通变革带来庞大市场需求
一切的驱动来自市场的需求。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姜良维指出,目前公安交通领域每天会收集大约2.5亿条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通过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发现车辆设计和道路设计上存在不少需要修正的地方。
通过对交通事故数据的分析,智能化的一个重要应用在于高速上“提前对前方道路的情况进行预警”,提醒驾驶员调整车辆以减速和避让,防止连环事故的发生。
“从驾驶人的正常判断看,对行驶中车辆左右之间的距离估计不如前后充足,这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这就提醒车辆生产企业和做智能化的企业,可以尝试进行研发,弥补人的不足,这些地方会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姜良维说。
此外,智能化的应用可对目标进行精准分析,可从根本上捕捉到阻挡车牌等行为,找出始作俑者。南京赛康交通安全科技公司董事长刘干认为,中国每年在交通安全领域的投入达到万亿规模,但交通事故带来的损失也超过万亿,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智能化在汽车和交通上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交通”的分论坛上,来自学界、企业界的人士一致认为,缓解“交通拥堵”必须依靠智能化在汽车和交通领域的重要应用。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谭国真表示,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仿真平台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发现,防堵只能依靠“疏通”,智能化的应用可以实现一定范围的缓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智能交通产业从业者们对“BAT”的切入进行了讨论,较为担心可能会颠覆这一产业。海信集团副总裁陈维强表示,从对已有的案例总结看,互联网大佬们更偏向资本运作,因此集团近几年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到8%,保持在2亿元/年以上,并维持增长。
常熟规划智能汽车
当前,常熟汽车产业已颇具规模。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捷豹路虎、观致、丰田等知名汽车品牌和研发中心,并以此吸引了三菱电机、佛吉亚等2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投资,使得汽车产业在县域内聚集达到了千亿级规模。
11月初,有3家生产汽车的企业在常熟投产,这让区域内的汽车产业从整车制造、汽车研发、汽车金融、汽车文化和汽车商贸等产业链更加完善。
根据常熟市政府在本次会议上发布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到2020年,汽车整车产能突破70万辆,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在汽车产业发展的上一个阶段,常熟发展的点位在于瞄准了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通过对世界知名企业的引进与本土企业的互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成型,形成了县域经济的特色竞争力。
在转型升级中,考虑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常熟从“十二五”初期就开始着力于在汽车产业领域的重要增量部分,即“智能车产业”。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看,围绕“智能汽车”,常熟的招商引资策略就进行了创新,非企业类型的组织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以此诞生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不仅推动和促进视听觉信息认知计算模型、关键技术与验证平台研究的创新与发展,还可以确保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实现,促进中国在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推动在未来智能汽车技术和产业上的原始创新。
又如,很多高校科研机构通过承接国家课题,利用常熟的汽车产业基础为载体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这种相互的促进作用,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科技型企业,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从常熟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看,到“十三五”末,要集聚80-100家左右的智能车相关领域的领先型、科技型企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引进高科技人才600人,形成专利500件,打造国内智能汽车人才和产业高地。
“和过去的传统制造聚集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常熟市政府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