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商业银行迎来对公信贷业务优化调整发展商机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7-12-06 09:04: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商业银行迎来对公信贷业务优化调整发展商机)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放缓至中高速增长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战略性产业和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在增速放缓、竞争激烈的同时,也迎来了细分领域、结构性调整的发展商机。对此,商业银行要布局产业升级,抓好大型客户,大力支持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加强投贷联动,推进多元化的全融资业务;发展交易银行,以公司信贷带动其他业务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加强产品与体制创新;强化合规经营,统筹管理表内外风险。

2010年之后,我国GDP增速从10.6%逐步下降到2016年的6.7%。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压力,从中长期来看,“L”型增长的新常态仍将持续。

1、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迈进

2012年末,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5.31%)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占GDP比重(45.27%),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2015年末,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达到50%以上(50.24%)。2016年提升至51.6%,服务业成为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主导力量,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整体看,我国产业结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结构转变为当前的“三二一”结构,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符合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预计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将达到55%左右,我国将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2、“去产能”加速推进,兼并重组成为产业格局调整的重要方式

由于钢铁、煤炭、水泥等多个行业存在较严重产能过剩,前期高负债式的产能扩张将不得不面对痛苦的去产能、去杠杆历程。在国家三令五申之下,截至2016年末,全国共化解粗钢产能超过6500万吨;共退出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全国约1500处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关闭退出。但钢铁、煤炭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4%和67%,仍处于“产能严重过剩”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去产能的范围还可能扩展到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和船舶等行业。

同时,兼并重组成为产业格局调整的重要方式。一是国内企业兼并重组频繁。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2.39万亿元。按照《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底前尚未改制的69户央企将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海外并购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2124亿美元,交易额同比增长143.8%。对外非金融类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能源、金融业等。

3、制造业不断进行换代升级和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推进,制造业内部出现明显分化,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汽车、电气机械、医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保持高速增长。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明显分化,重化工的特征逐步减弱,先进制造业数量有所增加。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十大重点领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规划目标进行测算,未来5年先进制造业中规模有望超过万亿的产业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航天装备、输变电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

4、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的渗透,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外包化、外包数字化融合化高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2017年上半年,我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外包出口增速达15%以上,其中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同比分别增长11%和17.1%。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70%以上。新兴市场国家中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我国。可以预见,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还将持续提升,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5、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新产业、新动能将做大做强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移动互联网继续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新经济产业和行业的蓬勃发展。2017年1月至8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20.1%,比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互联网企业共发展宽带接入用户4050万户,同比增长50%。分享经济进一步全面繁荣,渗透到交通、家政、物流、住宿、餐饮、金融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多个领域。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发展不断提速。2017年上半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3.35万亿元,同比增长27.1%。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快递业、包装服务业等行业快速增长,2013年至2016年,全国邮政业务收入和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28.4%和39.3%。此外,农村电商也逐渐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亮点。

6、国内重点区域及“一带一路”沿线产业转移将提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内需市场的扩大及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第一,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低端产业,已逐步扩展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产业。第二,国内产业转移逐步呈现石化、有色金属等部分产业沿海化布局的趋势,部分中西部龙头优势企业开始将总部和研发基地迁往东部地区。第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正从能源资源的传统驱动形式向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投资驱动格局转变,对外投资主体也逐步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变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驾齐驱发展。

从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看,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合作、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等将成为未来若干年的重点。就全球范围来看,向东盟、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绿色投资将逐渐成为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同时,我国企业在全球的产业链布局将加快,对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并购将继续保持强劲态势。

7、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再工业化”成为主要经济体发展潮流

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强烈意识到制造业对于改善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性,站在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高度,陆续推出“再工业化”计划,希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此次“再工业化”战略着力于发展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并力图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新型经济增长点。“再工业化”战略推进以来,欧美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工业增长新动能不断积聚。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和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化进程相互交织,对我国产业发展形成了双重压力。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占据主要地位,新兴产业仍不稳固,仍需较长时间的培育过程。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巨大,前景较为广阔,其中蕴藏了大量的金融业务机会,商业银行可积极关注。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与宏观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相适应,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也必然进入一个与过去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增速将有所回落、年度之间波动明显、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型银行间竞争激烈和信贷质量劣变压力仍然较大。

1、新常态下信贷业务顺周期特点突出,增速放缓已成为常态

2010年之后,我国GDP增速从10.6%逐步下降到2016年的6.7%,从中长期来看,“L”型增长仍将持续。同期,M2增速也从14%左右下降到10%左右,2017年8月更跌至8.9%历史低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量虽然屡创历史新高,但由于基数庞大,其增速也从2010年的19.9%逐步下降至2017年的13%左右。

2、对公信贷业务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逐年萎缩,且年度之间波动十分明显

从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来看,其顺周期特点同样突出。从2010年的63.77%下降至2016年的48.22%,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增量占贷款增量的比重明显下降。单就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年度信贷增量来看,其年度之间的信贷增量变化也比较明显。例如,在连续两年信贷大幅新增之后,2016年信贷增量较上年明显下降1.28万亿。这一方面是因为对公信贷业务的顺周期特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对表内业务产生了替代作用。

3、对公信贷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资金投向开始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

实体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决定了银行信贷资源的流向。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产业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从生产角度来看,金融系统通过储蓄动员形成资本集中机制,再通过资金调配引导投资方向,支持资金从传统产业流向新兴产业,从过剩产能流向稀缺产能,从低效部门流向高效部门,进而实现资源在产业或部门间转移,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从存量看,传统行业仍是商业银行投入信贷资源最多的领域。2016年,我国金融机构对境内企业发放的贷款余额为80.58万亿元,其中投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资金为48.5万亿,占比约60%。但从增量看,新兴产业信贷增长迅速,为公司信贷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通过对人民银行2013年至2016年统计数据分析,金融机构贷款投向行业分布呈现以下新特点:一是投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的占比明显下降,分别下滑了4.31、0.52、0.40和0.34个百分点;二是投向房地产行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占比仍在上升,投向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贷款占比分别上升了1.91和0.64个百分点,以基建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升了0.40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领域成为增长亮点,例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信贷资金将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动能,资金投放将向发展迅速领域和新兴产业倾斜。

4、国内大型银行信贷投向集中,竞争越来越激烈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趋同、产品服务相近、竞争同质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在公司金融领域,各大银行信贷投向相对集中。从行业范围看,工建中农四大行信贷基本都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电力水利、房地产等行业。从行业占比看,四大行前五大信贷行业的贷款占比高达70%。

5、对公信贷仍然面临较大的劣变压力,风险防控高压态势持续

2013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过剩产能压降及环境污染治理等影响,部分行业及企业经营困难。由于国内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区域、行业和企业分化加剧,部分市场主体高杠杆率和高负债率潜在风险仍存。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客户战略及客户选择应与高速增长下有所不同。商业银行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粗放型信贷营销模式和汲取近年来“病从口入”的教训,变为先市场规划、顶层设计,后按图索骥、精准营销,通过全流程、综合化的信贷联动管理体系,促进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1、彻底全面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坚持抓大、抓新、抓小、抓优,围绕新形势下实体经济需求做好四大布局

认识、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目前,中国已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商业银行的对公信贷业务发展要紧扣国家战略,围绕新形势下实体经济需求做好四大布局:

一是布局产业升级,抓好大型客户,大力支持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也是一国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未来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对制造业的支持不能减弱,而要在改善结构中进一步加强,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与竞争力。

二是布局新兴产业,抓好新型客户,挖掘新业态、新市场。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催生出大批具有跨学科、多领域、交叉性特征的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它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银行公司金融的新活力。

三是布局双创经济,抓好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小微金融。小微企业是双创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新常态下银行的重要客户资源,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小微金融业务,普惠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大型银行已经筹建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未来要深入探索专业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尤其要重视Fintech对小微金融的支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解决小微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四是布局绿色经济,抓好优质客户,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国内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六大方面,分别为可持续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治理、能源与资源节约和绿色产品,预计到2020年绿色经济的资金需求总量将达30万亿元。发展绿色公司金融,不仅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保证资产质量、拓展利润来源的重要途径。未来要积极探索符合绿色产业特色的信贷模式,提升绿色金融综合化服务的水平。

2、加强投贷联动,推进多元化的全融资业务

在发达国家,商投互动的全融资业务已成为公司金融业务的重点。国内银行公司金融业务也从表内延伸到表外,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客户多元化、个性化融资需求增加。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顺应客户需求变化,加快从贷款供应商向多元金融服务商转型,以客户为中心,运用“股权+债权”的金融工具,为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特别是在新兴产业领域,要逐步建立适应科创企业发展规律和金融需求的体制机制,加强与券商和基金的业务联动,积极探索以投贷联动为主要手段向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实现对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在投贷联动基础上,要逐步联动各对公业务条线,整合各部门业务资源,提供“贷款+债券+股权+代理+租赁”的全公司金融产品,积极满足客户全口径融资服务需求。

3、发展交易银行,以公司信贷带动其他业务发展

交易银行服务覆盖企业交易行为的全过程,其核心机制是以客户为中心打破部门边界,不仅涉及公司金融业务,同样也可以适用于零售金融业务。交易银行成本较低,收入稳定,在国际银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也开始探索交易银行模式,加快从资产持有型银行向资产交易型银行过渡。如民生银行主要将贸易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作为两大核心业务;招行和浦发银行推出贸易与现金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全面整合和升级贸易与现金管理业务;而交行则把交易银行业务延伸至金融市场同业交易品种,利用资产在充分流动中分散风险,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总体而言,国内交易银行发展刚刚起步,在组织架构、IT系统、跨部门和产品协同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大型银行不一定要成立专门的交易银行部门,但可借鉴其模式及理念,通过完善内部机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产品和流程,突破来自组织架构上的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对公对私等多部门联动,实现“以公带私”、“以私促公”和“以同促公”的全产品服务和多赢格局。

4、坚持创新驱动,加强产品与体制创新

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创新驱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创新公司信贷业务,一方面要根据客户新需求不断创新融资产品。例如,注重基础支付结算业务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创新,以结算支付为切入点,为客户提供更加综合化的服务。在营销推广好线上供应链融资、线上采集融资等产品基础上,推动场景化融资创新。结合区域资源禀赋,通过切入具体的交易场景和银企信息智能交互,以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为依托,探索传统信贷市场领域以外的新市场和新客户。另一方面,要创新客户营销机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对公信贷服务模式,采用不同策略营销不同类型的客户。总体来说,对于大型公司客户,提供全能型银行服务,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对于新兴经济行业客户,提供符合其行业特征的解决方案,提供信贷+交易+投行型的银行服务;对于小微型企业,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 金融技术优化贷款流程,为其提供更快更灵活的服务。

5、强化合规经营,统筹管理表内外风险

维护金融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基础。随着公司金融业务从表内延伸到表外,从境内延伸到境外,强化合规经营,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防控公司金融风险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推进风险管理前移。前台部门要加入风险管理流程中来,防范风险从营销开始,通过做好尽调优选客户防止“病从口入”,强化集体审议,把控实质风险。二是严防创新不当风险,在投贷联动、业务创新过程中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将监管要求贯穿创新始终;提升内控案防手段,通过内部管理最小化风险;与监管机构加强沟通,坚持创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三是预防周期波动风险,加强经济周期预测,合理确定信贷规模;加强信贷行业投向的结构性管理,合理分配周期性行业(包括顺周期和逆周期)和弱周期行业的信贷结构;同时通过优化资产品种、贷款结构和期限结构做好周期管理。四是高度重视境外机构的合规和反洗钱风险,建立适应境外业务发展的合规管理体系和工作模式,强化满足属地化要求的合规及反洗钱管理机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