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疗健康产业园攀升 与国际一流仍存差距)
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医药、健康养老类产业园区在全国范围内驶入火热建设快车道。
根据近日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段俊虎在“生物与医药领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训班”上公布的数据,经过20多年的发展,火炬中心在全国建设了418家火炬基地。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例,2016年共58家,集聚从业人员101.6万人,企业1581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65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1580.7亿元,上缴税额585.2亿元,出口创汇973.06亿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老龄化问题不断突出;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健康小镇”建设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但蓬勃扎堆发展背后,是更多的差距和挑战。
“医疗健康目前成为仅次于信息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中国已经有排进全球前十的信息技术公司,但在生命医药领域与跨国巨头差距还很大。”火石创造CEO杨红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是产业缺乏数据及数据的精准匹配,整体发展效率比较低,生命健康各个细分领域过于垂直,相互之间交流性、协同性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应是政府、产业园、投资机构还是创业者,也存在分歧和困惑。
八大健康医疗产业园区
根据火石创造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生命健康产业最具吸引力产业园”名单,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光谷生物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中国医药城(泰州)、广州国际生物岛、南京生物医药谷8家园区上榜。
报告分析了全国452个产业园区数据,分别从企业活力、产品实力、科研临床、知识产权、资本吸引力等维度进行考量,8家园区共有生命健康企业6832家,2017年至今成立的生命医药企业558家,共有上市公司128家,在研药品的临床批件978件。
“一流园区最显著的特征,是要有一批一流企业,不管是领军企业还是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这标志着园区的发展现状。”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颖认为,还要有一流人才,要有科学家、创新型从业者、企业家等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团队,才能保证园区一流的品质能够不断延续。
三是园区的生态体系,“包括成果转化体系、公共支撑服务平台、投融资生态、创新文化氛围。”王颖指出,要留住高端企业和人才,还要考虑园区的规划建设水平,比如植株平衡、商务配套等。
在生命健康创新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产业园区对企业协同效应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杨红飞出示的数据,2016年全国新增生命健康企业数量大约为8.4万家,今年将超过10万家;但从企业规模来看,从业人员数同比下滑超过两位数,“也就是有大量小公司存在。在产业链长、需要大量人才、企业数量高速增长时,每个公司的人员数量急剧下降,意味着大家越来越看重协同、看重购买服务方式,开始用共享经济的方式思考整个产业。”
北美波士顿地区、欧洲莱茵河畔地区及以色列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标杆,均以集聚发展为主要模式,这样可以快速形成人才、技术、资本集聚,打通成长路径。
“但每个集聚区的生态完全不同,中国的园区完全对标美国发展是伪命题。”薄荷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毓文认为,是否是一流园区,“最终还是要看企业质量和数量,做园区需要有前瞻性,预估十年二十年后的形态,这有一个发展规律和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除了高新科研实力、吸引资本支撑,原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表示,“还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因为新兴产业、园区很幼稚,没有政策扶持和保护,很难快速成长。”
与“一流”的差距
作为集聚发展的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类产业园区面临着定位、顶层设计、吸引企业、对接融资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来看,好的定位特别重要,没有明确定位会造成同质化竞争,导致整个产业非良性发展。”杨红飞认为,其次是如何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降低创业初始成本,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差距之一在于园区生态系统的营造。产业园区运营团队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产业链核心环节,园区缺什么、怎么补,哪些需要企业自己做,哪些可以通过园区运营平台实现效率和价值提升。
“从园区产业的精细化定位、产业客户落地,到生态体系搭建和日常维护,是目前我们与一流差距最大的方面。”王颖认为,现在国内产业园区往往看似形成了集聚,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行为,集聚之后,企业之间并没有产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公共资源共享。“实际上是无组织、无逻辑的集聚,一旦能够通过园区团队挖掘其中的关联,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才能大大增加成功概率。”
在外界资本不断介入时,不同于传统医药产业园区的“健康小镇”成为新兴形态,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医疗健康行业合伙人金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小镇将呈现三种模式,一是天然资源禀赋引领的健康养生小镇,二是产业科技驱动的健康科技小镇,三是医疗服务导入的医疗健康小镇。
“健康小镇需要把医疗健康服务这个核心产业发展起来,而不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有明确的服务和客户定位,和当地既有的医疗服务机构形成差异化、互补性和相互依存的协作关系。”金毅认为,“虽然很多大型企业做了尝试,但总体来说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产业还处于早期,前期投资需要规模、品牌构建期长、人才培育不易、回报周期较长以及和公立医院的竞合关系平衡等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去解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