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11月社融增1.6万亿超预期 消费信贷“卷土重来”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11月社融增1.6万亿超预期 消费信贷“卷土重来”)

下半年消费贷款增速有些反复。8月,以消费贷款为主的居民短期贷款为2165亿元,9月上升到2537亿元。而随着各地监管部门要求严查消费贷,10月居民短期贷款又大幅度下跌,仅为791亿元;但11月再次增加2028亿元,占新增贷款比例为18%,略低于8月、9月。

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2万亿元,同比多增3281亿元,远高于市场预期的7800亿元。

分部门来看,以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17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从10月的55%回落至37%;而以实体企业需求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增加4275亿元,是下半年的次高值,占全部企业贷款的81%。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都显示,实体企业资金需求在回暖。

“今年前11个月我们银行新增贷款中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比例接近70%,按揭贷款业务在20%左右,外贸回暖,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在加强。”珠三角地区某国有大行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没有完成业绩目标的房地产企业或区域分部,年末都是要冲量的。虽然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冷清,但二、三、四线城市还有交易空间,居民买房的热情并未明显下降。”成都某房地产销售部经理表示。

“表外”转“表内”推高信贷增速

虽然11月银行信贷投放规模超出市场预期,但从社会融资增量来看,整个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量变化则是持续回暖的。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346亿元,但高于1.1万亿左右的市场预期。

从社会融资的结构来看,人民币贷款仍然是绝对主力,占比达71.25%。而表外融资渠道如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虽然环比小幅度上升,但非标业务总量同比减少3061亿元,监管趋严下业务量萎缩明显;直接融资渠道如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则同比减少2680亿元。

因此,上述珠三角地区银行工作人员认为,虽然11月银行信贷增速较快,但代表的是真实的融资需求,“放水”的成分不大。“表外融资渠道受阻,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水’自然就往表内走。此外,虽然年末银行资金整体紧张,但部分支行是有存量和额度的,没有完成业绩目标的支行也必须把手里的钱放出去,从而在年尾推高了贷款量。”该人士表示。

央行同日公布的广义货币余额(M2)同比增速数据也显示,11月末M2余额同比增速仅为9.1%,虽比上月微增0.3个百分点,但仍然持续低位,信贷投放量增多带动的货币量增量并不大。

从M2增长的结构来看,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速从9.5%回升至15%,企业部门同比增速触底回升,从10月7.9%升至11月8.0%;而居民部门同比增速回落,从10月7.9%回落至7.5%,连续第二个月下滑。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表示,预计2018年M2同比增速前低后高,下半年有望反弹至10%以上。M2同比增速向上的动力来自金融部门存款同比增速的上行,非金融部门中企业存款增速止跌回升,机关团体存款稳定,而拖累M2同比增速则是居民存款的增长乏力。

消费贷款再次爆发

下半年消费贷款增速有些反复。

8月,以消费贷款为主的居民短期贷款为2165亿元,9月上升到2537亿元。而随着各地监管部门要求严查消费贷,10月居民短期贷款又大幅度下跌,仅为791亿元;但11月再次增加2028亿元,占新增贷款比例为18%,略低于8月、9月。

多位分析师认为,其中原因在于,面对消费升级与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变,消费贷有爆发的必然性土壤。“越来越多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已将消费金融产品视为重要的业务模式,以此向零售型、交易型银行转型。”某民营银行市场部工作人员表示,“银行大力推,居民有需求,消费信贷爆发不稀奇。”

此外,由于11月还有双十一购物节,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款来购物;下半年汽车金融消费也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客观上都推高了消费贷款。

“不可否认仍然有一些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楼市、股市,我们银行在接到通知后,也在排查违规的消费贷款,要求上传消费凭证,严格控制贷款额度等。”北京某国有大行信贷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际上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升级,来我们银行办理的装修贷款、汽车分期贷款的人越来越多的。”

“虽然在强调去杠杆,但目前我国居民的杠杆率仍然较低,在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改变的背景下,居民杠杆率,尤其是短期的杠杆率还有上升空间。因此,消费贷占新增贷款比例有所上升的信贷结构也会成为常态。”闫玲表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