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2018年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不变 地方债管理继续趋严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018年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不变 地方债管理继续趋严)

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2018年宏观政策定调为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健全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具体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取向不变的积极财政政策,赤字率可能仍维持3%,随着GDP增长,赤字规模有望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有望在8000亿元基础进一步增加。遏制地方变相举债、严控地方隐性债务增加等监管政策仍将延续。

专项债规模将扩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的经济工作,基本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展开。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8年不用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不需要太多财政赤字,赤字率可能维持在3%的水平。积极财政政策仍要发挥作用,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可以扩大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赤字率可能维持3%不变,随着中国GDP规模的增长,3%的赤字率对应的赤字规模会有所增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会继续扩大,比2017年8000亿元的规模要多。

赤字率维持3%,是较为普遍的预期。近年来,我国赤字率从2.1%到2.6%,再逐步提高到2016年的3%,2017年延续了3%的赤字率,3%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我国赤字率的“天花板”。2017年3%的赤字率对应着约2.38万亿元赤字规模,假定2018年我国GDP增长6.5%左右,2018年赤字规模有望多增2000亿元左右。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不属于财政赤字范畴,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地方政府专项债开始于2015年,发行规模逐年在增加,从1000亿元到4000亿元,再逐步增加到2017年的8000亿元。业内普遍认为该专项债规模可以继续扩大。

提高支出效率

今年年初预估2017年全国财政收入有望增长5%,而截至11月末,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了8.4%。

“今年财政收入增长超预期,部分因为前三季度价格上涨因素造成的,现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乏力,税收又多是从价计征,2018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面临下行压力。相应的,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集中财力于重点领域。”赵全厚表示。

11月份财政收入增速有所趋缓。11月当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其中当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6%,非税收入同比下降12.9%。财政部给出的解释是,11月份收入增幅回落,主要由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非税收入等下降较多。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进入中低速增长“新常态”的同时,社保、教育、医疗、环保等民生支出不断加大,压缩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资金等成为财政政策常态。

2017年主要财政支出政策方面,在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医疗卫生、扶贫、农林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的基础上,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等。

经济工作会议并未提及减税内容,不过“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地方政府“去杠杆”

中央高层会议定调要遏制地方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017年地方债监管政策频出,利用PPP、政府出资的各类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变相违法违规举债的行为都在监管之列,地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查处力度空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地方财政人士处了解到,一些违规举债项目能叫停的就叫停,但部分执行中的项目整改存在难度。

这轮政策仍在持续。今年11月份,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省财政部门在2018年3月31日前将条件不符合、操作不规范、信息不完善的项目清理出库,其中包括政府向社会资本承诺固定收益回报,或者政府回购社会资本方资本金或兜底本金损失等“明股实债”项目。

从10、11月份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地方调研情况来看,地方明面债务规模增长得到控制,满足债务限额约束,但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支出依旧通过各种渠道的负债来落实。相当规模的支出来源虽不属于政府负债,却形成了“隐性负债”。

赵全厚表示,对地方违法违规举债的行为进行整改,就是地方政府“去杠杆”的过程。地方债规范管理的举措2018年会继续,在落实预算法大框架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部分内容可能还会细化。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