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泛金控的“诱惑”:产业资本的宏图与隐忧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泛金控的“诱惑”:产业资本的宏图与隐忧)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牌照已然成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涉足金融行业成大型产业集团标配。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13家国有产业集团和25家民营产业集团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核心金融领域,涉足融资租赁、P 2P、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等领域的公司更是数不胜数。

在国内以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以及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金融依然拥有令人艳羡的丰厚利润。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数据统计,沪深上市的78家金融业公司的201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0.59%,但制造业公司2016年的ROE仅为8.13%,其中钢铁行业的ROE更是低至-1.72%。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实体企业又累又不挣钱,在舆论影响下觉得金融钱好赚,就一窝蜂的扎进去。”1月4日,望华资本创始人戚克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也有产业公司希望通过资本运作,实现金融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衍生而来,鉴于金融牌照审批趋严,金融牌照套利成为一个十分赚钱的热门生意,早一批金融牌照掮客赚得盆满钵满。2017年12月底新力金融公告称拟23.79亿元收购拥有支付牌照的海科融通100%股份,进一步刺激了市场对牌照的渴求。

“一个公募基金销售牌照可以炒到3000万,一张支付全牌照价格更是在10个亿以上,更不用说保险、证券、银行等牌照了,几十亿起步,有钱也买不到。”1月5日,北京地区某私募基金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金控诱惑可见,但风险未知。

利在协同与普惠

1月5日,海尔风险科学研究院负责人姚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公司涉足金融领域,但每家公司做金融控股集团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为扩大规模,有追求产业转型,有看重金融利润丰厚,也有希望完善产业链服务,很难给出统一的解释。

“从海尔角度来讲,成立金融控股集团更多是为了完善以自身产业为基础的生态链,最终是为了物联网引爆以及普惠大众。”

原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现协鑫金融(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束兰根看到了更多的积极面。1月3日,束兰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体企业进入金融行业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实体与金融的协同效应,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产融结合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技术升级与企业发展;一方面避免金融系统资金空转而累积内部风险。

此外,位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实体企业,能够更好地评估产业链上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通过商业保理、授信、票据等手段有效盘活产业链上的沉淀资产(如应收账款),相比传统银行,可以更好地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服务,进而为自身实体部分服务。

如协鑫金控旗下有三大板块业务,分别是金融租赁、保险经纪和产业投资基金。在产业基金方面,协鑫同苏州高新区合作成立了150亿元的产业并购基金,和徐州市国盛投资签约30亿元成立徐州市高端智能制造并购产业基金,通过基金来推动当地大型产业的落地工作。

与此同时,企业大规模进入金融行业也是普惠金融的催化剂。

“三农、小微、供应链,传统银行不愿做的脏活累活在我们都愿意做。”某互联网公司金融部门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可以更好解决三农、小微这些传统金融盲点的金融支持问题,但这些东西同样需要钱需要牌照,所以公司自然会买牌照或成立金融公司。”

问题的另一面是,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做金融。既不是实体企业开始做一些如P 2P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就是产融结合,也不是成立几家金融公司就是金控集团,更不能以拿全金融牌照为荣。

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金控领域人士都表示,符合产业集团本身发展需要的金融经营理念、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和金融人才储备是实体企业做金融的重中之重。

束兰根也认为,企业进入金融行业需要有正确的战略导向,良好的财务能力和观念,以及完善的金融人才培训、储备、风险管理系统。

“一些企业认为只要沾上金融就可以赚大钱,盲目地引入一些如P 2P、产业基金等业务,只想着用金融赚钱,忘了产融结合最后的本质是要反哺实体经济。”束兰根说,“更重要的是,涉足金融领域先是要从实体经济中抽钱的,发展一段时间后才能反哺实体产业。如果企业没有充足的现金流,贸然通过杠杆方式涉足金融行业只会加重集团负担,甚至危及本业。”

险在偏离主业与风险传染

多位金融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融控股集团积累的风险主要有公司杠杆借贷入股导致负债率抬升,偏离主业导致经营不善,违规经营和监管套利、关联交易,金融风险与产业风险交叉传染四方面。

“一些企业为了入股甚至控股金融公司,会利用杠杆借款,但如果企业本身利润不能稳定增长,入股的金融公司也不能快速创造利润,那么杠杆入股的资金利息就会成为蚕食企业发展的野兽,甚至拖垮一家知名企业。”1月4日,西南地区某城商行公司业务部经理表示。

“在经济情况好的时候,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条件实现双赢,但风险是在经济形势下行的时候,产业部门违约率会上升,两者有交叉传染风险的可能。”北京地区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比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陷入危机的时候,想到的不是破产清算重组,而是通过关联银行追加贷款,暂时避免破产,但后果是僵尸企业增多,银行不良上升,阻碍经济复苏。”

戚克栴认为,所谓的“金融控股集团”大批量出现本身就是不正常现象,短时期内对参与的企业可能有好处,但对整个金融系统而言,一定是弊大于利。

“在成熟的西方资本市场上,很少出现如此多的所谓 ‘金融控股集团’。因为术业有专攻,何况金融是一个高风险,需要专业知识和长期业务经验的行业。”戚克栴说,“虽然监管部门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的高管任职有相关规定,但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对其发展仍然影响巨大。抛开违规交易的问题不说,你怎么能放心让一个没有充足金融知识经验的人参与到几十几百亿的存款、保费或客户资产的管理上呢?”另一方面,在产业资本快速进入金融领域的大背景下,银行、保险、证券、融资租赁等却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中国监管体系对于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尚属空白。不过近期监管部门已关注到产业公司大规模进入金融行业这一现象,并对此表示一定担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表示,金融控股公司是未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重点关注四方面问题之一,并有观察到一些大型私人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各种金融服务牌照,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间可能存在关联交易等违法行为,而对这些跨部门交易,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监管政策。

“关联交易并非都是违法交易,但必须遵循公正公开原则,监管部门未来应该在关联交易上严格审查,如要求关联交易需公开披露,并证明其公正,以及履行必要的市场化程序等。”戚克栴认为,“中国金融资本市场配套法律法规、投资者保护条例、信息披露制度等不完善是关联交易、监管套利等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则一定要加强对金控平台‘产业-金融’协作的‘穿透’监管,发挥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央行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以及地方金融监管局的作用,加强对具有实操经验、道德水准达标的金融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尤其是需要培养一批有执行力的中央与地方监管部门的金融人才。”

姚希则认为,对于所谓的关联交易、违规经营等,更多是产品、行为的问题而非金融控股集团本身这一机构的问题。“分类监管并非全无可取之处,这有利于管理的专业性。”姚希说,“所谓监管协调,更多是指在产品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上进行协调,在金融安全和金融创新中找到平衡。”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