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找地留人:深圳推出实体经济降成本28条措施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找地留人:深圳推出实体经济降成本28条措施)

深圳市近日在最新一期政府公报中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全文。

《通知》共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赋负担、融资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以及用能用地成本6个方面,共有28条措施。

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实体企业经营压力日增。深圳市长陈如桂在1月17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直言,实体经济发展压力还很大,生产经营成本偏高,土地空间有限,工业增加值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2018年,深圳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年度经济工作重点,《通知》提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助力深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降成本28条措施

在诸多导致实体企业经营压力增加的因素中,人力成本的上升尤其关键。根据深圳市总商会的一项抽样调查,80.2%的民营企业反映人工成本上升,技术蓝领工人、中下层和管理骨干留任越来越难。

此外,根据深圳市人社局2016年《深圳市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社保缴费合计达到企业工资总额的33%。深圳市一家中型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五项社会基本保险费用目前占到了企业用工成本的25%左右,如果按照全额基数缴费,这个比例可能达到约35%。

在深圳市前副市长、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2017年撰写的一份《共享深圳纲要》报告中,张思平指出,过高的缴费比例减少了职工当期的实际收入,尤其给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极大压力。

在降低企业社会保险成本方面,《通知》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出实施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制度,研究降低职工医疗保险单位缴费费率。职工生育保险费率由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0.5%进一步调降到0.45%等。

张思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知》将为企业降低社保成本提供一定的空间。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高房价则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大阻碍,《通知》提出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包括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住房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完善高层次人才安居办法,加大中初级人才住房政策支持,给予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多渠道筹集建设供应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全年新开工及筹集8万套、竣工2.3万套、供应4.5万套。

1月17日的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人才住房先租后买、以租抵购制度。

深圳市政协委员、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深圳两会的情况来看,提升营商环境是政策的重要落脚点所在,这也是今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关注重点。

保障产业用地供给

仅有着不足2000平方公里面积的深圳,早已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的困境。早在2005年,主政官员就提出“土地、空间有限,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00多平方公里,按照传统的速度模式难以为继”。

深圳又以制造业起家,时至今日,制造业仍然占据相当体量,这既支撑着深圳的实体经济结构,同时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成为深圳的一大竞争优势。这便不难理解,深圳一直致力于为实体经济“找地”,并尽量降低用地成本。

《通知》提出,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制度。推进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年租金按照该类建设用地出让20年期评估价的3%-5%确定。

此外,灵活确定工业用地的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工业用地的使用者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重点产业项目可以不计息分期缴交,首期缴交比例不低于50%,余款可在1年内支付完毕。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上除配套商业以外的建筑类型,出让底价按照评估价的70%确定。

《通知》还提出,增加创新型产业用房供应。市区两级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建创新型产业用房,到2020年建设不少于800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创新型产业用房租金价格原则上应为同片区同档次产业用房市场评估价格的30%-70%。

深圳一位官方政策研究人士在不久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圳正在大力推行人才住宅保障房,但房价、土地价格的上涨同样让实体企业感受到了用地、租金费用导致的压力,其所在机构向政府建议开辟“产业保障房”,以更好地稳定和支持一批创新中坚力量。

从此次措施提出的种种产业用地创新办法来看,“产业保障房”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

1月17日召开的深圳两会上透露,2018年深圳将加强产业空间保障,全市产业用地供应不低于130公顷。深圳将划定工业区块线,出台区块线管理办法,加快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每个区至少整备一块较大规模产业用地。

戴德梁行华南及华西区研究部高级董事张晓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政府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从供地保障上一定会“产业优先”,这也是城市“留人”的关键所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