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银行未雨绸缪应对资管新规 结构性存款大热为“接盘”?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距离《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意见征求稿)》(下简称“资管新规”)公开征求意见结束一个多月,资管业界,特别是银行资管,对于文件落地的期盼越发强烈。多名银行资管人士表示,老产品一定会按照合同继续履行,不会“半道”净值化,而新成立净值型产品的节奏,有赖于市场的接受程度。

(原标题:银行未雨绸缪应对资管新规 结构性存款大热为“接盘”?)

距离《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意见征求稿)》(下简称“资管新规”)公开征求意见结束一个多月,资管业界,特别是银行资管,对于文件落地的期盼越发强烈。

“当然对我们的挑战很大,但只要靴子落地,我们就能按照明确的要求放开手脚干,而且大家就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某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

实际上,不少银行已在2017年启动了一定程度的转型。尽管最为关键的净值化管理估值方法还未明确,但新老产品承接的大框架基本显现。

多名银行资管人士表示,老产品一定会按照合同继续履行,不会“半道”净值化,而新成立净值型产品的节奏,有赖于市场的接受程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延续2017年的结构性存款走热趋势,有银行人士指出,除了负债的迫切性,某种程度上,这也可能是银行的未雨绸缪:接盘弃净值化理财产品而去的资金。

净值定价法待定

就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对于银行而言,尚有一个关键问题待解:所谓公允价值究竟按照什么方法来计算?是参照货币基金按照摊余成本法估值,还是参照债券型基金按照市价法估值?

不过,多名受访银行资管人士亦表示,无论采用何种估值方法,都会按照监管要求执行,关键在于新规早日落地全市场参与主体共同执行。

“好比我们现在发的T+0产品,利率在4%以上,但是有国有大行就能以3%出头的利率发,如果大家都净值化,那么这种渠道优势在价格上的效应就会小很多,更多是看投资本身的收益情况。”某中型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

实际上,也有不少银行已在2017年加速了净值化转型。据多名股份行资管人士反馈,已经采取的措施包括对开放式产品合并同类项,比如将同样30天开放申赎的开放式产品合并,减少定制化产品只数。

某股份行资管部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部分产品说明书已经做出调整,在收费上约定的是一个比较基准业绩,比如4.5%,超出部分全部归银行。但是银行收取的管理费和获得的超额收益加总不能超过总收益的30%。

而对于封闭式产品,多名受访银行资管人士均表示,存续产品在合同期内不会进行调整,比如客户买的是6个月期的产品,不可能在6个月期间把产品调整成净值型,或改变收费模式。

至于产品到期,而投资的资产没有到期的情况下,理论上,银行可能选择继续募集资金,延续老产品模式;也可以通过资产回表,或者成立新的净值型产品续接。

“我们发多少净值型产品,要看客户对于净值型新产品的接受程度,目前还不好说,特别是估值方法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前述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

结构性存款走热

银行理财净值化变身后,市场接受程度如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银行表内结构性存款大热。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

上海央行总部2017年信贷数据显示,全年上海地区存款余额增长仅1.8%,无论是企业存款还是个人存款,都出现结构性存款火爆的情况。其中,非金融企业结构性存款全年增加236.84亿元,同比多增91.63亿元;个人的全年增加281.65亿元,同比多增350.78亿元。

近期,招行发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产品,最高年化收益普遍在4%以上,182天品种最高收益甚至高达4.25%。

对于该类产品走热现象,究竟是银行出于存款难拉的被动型高成本负债应对,还是某种程度上对银行理财净值化后回表的提前准备,不同银行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

据银行业内人士介绍,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一个重要背景是银行揽储困难,以高收益竞争存款,但又要通过合规手段规避监管对存款利率上浮的窗口指导(目前是基准上浮50%为上限),本身是一个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行为。

资管新规2017年11月公开全社会意见征求时,就有银行零售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出某种不确定性的担忧:银行理财净值化后,部分银行客户难以接受,若回归表内存款,这将拉高存款利率;还是会因为理财“刚兑”的消失,价格战降温而有利于银行整体的负债成本?

“结构性存款是接盘侠,某种程度是未雨绸缪。”某区域性银行零售部负责人对此表示。在其看来,随着“非标”投资受限,市场可能将所谓“超额收益”的目标瞄准衍生品市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