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标业务人员“作鸟兽散” 金融人才流向实体企业)
金融严监管,对行业来说意味着健康规范,对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个体来说,则可能意味着重新进行人生思考和职业规划。
“刚刚办完离职,还没想好下家去哪里,先出去读一年书,后面的方向回来再考虑吧。”上海地区一家民营券商的杨小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杨小姐此前在位于二线城市的某家银行负责非标业务,随后在一年多前跳槽来到上海的一家券商,考虑到上海的金融机构机会多,而且此前在银行从业时也能感受到这一领域的热度。但她没想到2017年的监管收得如此之紧,一年内出台了数十份监管文件,其中部分文件几乎相当于给某些业务判了“死刑”。
另外,去年整个金融市场利率抬升,债券市场持续下行,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债券违约和企业取消发债的现象再度频现。
此种大背景下,相关领域的人员自然要重新考虑出路。杨小姐的经历并非偶然行为,而是行业大环境下的典型现象。
部分业务部门年终奖无望
据另一位已从券商离职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其此前所在的券商投行部门一整个部门几乎已经全部离职。“我们做项目的年终奖是不抱什么希望了。”
“确实没想到这一波监管力度这么大,有些业务比如非标完全没法做了。严监管的影响,还是比较利好银行和保险的,因为钱是要从这里出去;对公募基金也有好处;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受冲击很明显,业务少了很多。”一位券商机构业务部管理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近17万亿元,较当年三季度末的17.4万亿下降约为4000亿元,与当年一季度末的券商资管规模最高峰18.8万亿元相比,缩水约1.8万亿元。
从监管的逻辑来看,被限制的主要是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并依附其生存的机构和业务。此前数年,在货币宽松、监管空白以及资本市场股债大牛的背景下,滋生出来的一大波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业务,是被清理的重点。
记者与多家机构人士交流发现,在此轮监管中,民营小型券商“受伤”最严重。大型券商内部业务线齐全,资金雄厚,资管业务亏损也还能调整回来,人员也可以调岗消化。“这个领域本来就过剩,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小券商倒闭、兼并的情况可能陆续出现,一旦持续亏损,民营背景的股东自然想要出手。”上述券商机构业务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从金融流向实体?
一直以来,金融市场就是人员流动性频繁的行业,创新业务每隔数年就轮动一番。
对从业者来说相当于“风水轮流转”,然而在目前的监管形势下,这些被迫出走的从业者似乎还没有找到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眼下关键问题或许是,这些在曾经大热、如今被禁的业务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能,是否还能找到用武之地。
“非标里面搭架构的技术就是为了绕开监管,但监管现在一个点都不给绕了,这个技术可能要等监管再松了后才用得上。”杨小姐称。
记者从多位刚刚离职的金融人士处获悉,从就业选择的角度看,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细分领域中,一级市场是一个热点。另外,随着大型企业集团对战略投资并购、资产整合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金融从业者对此兴趣颇浓,从金融机构流向实体企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身边的同行很多都在考虑这个方向,一个朋友前不久就从银行的投资部门出来,去了地铁公司。”一位金融从业人士对记者称。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从金融机构进入实体企业的投融资部门,相当于从乙方流向甲方,现在大型企业这方面确实需求在加大,越来越多的公司成立战略投资部,有很多资产可以运作,而且背靠大集团,资金实力雄厚,“现在国企也都在往一级市场走,投股权基金或者自己直投项目。”
不过,从金融行业流向实体企业并非水到渠成的事,薪酬体系上的差异和人才能力供需不匹配是一大障碍。“我们虽说要引进并购人才,但实际操作中并不需要那么多人。所有的技术环节包括尽调、审计、评估、法务都是聘请专业中介的,我们也需要他们来分担责任。所以甲方并不需要那么多来自金融团队的人。”一位大型国企战略投资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
不过,她也指出,民企和国企在这方面有所不同,国企并不追求多么高的投资收益,国资委管辖的公司战略是稳中求进,实业的增产才是真的业绩;但是很多民营企业可能需要较多来自金融机构的人才,毕竟现在投资确实比做实业好做一点。
一位从金融机构跳槽去一家大型制造业集团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从现在的趋势上看,感觉方向是选对了,但是待遇上还是有差异,金融机构是业绩导向,实体公司相对固化,“我们公司没有保底回购条款的话就没有投成奖,而且今年都不提加工资的事了。”
杨小姐也在考虑去一级市场寻求机会,不过她担心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不符合需求。如果原来在资管业务中做的是股票 投资,相对好找工作;做债和非标的,看的是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即现有的东西;但做一级要看到公司的未来,懂行业分析,主要看趋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