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郝旭光 :框架依赖与误导决策的表达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18-04-24 09:34: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郝旭光 :框架依赖与误导决策的表达)

实验一再证明,面对收益,人们更愿意保守,面对损失的确定时,人们更愿意冒险。情景描述不同,风险偏好发生变化。而微观经济学假定风险偏好不变。不同的问题陈述方式,会根本改变决策方向。

“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为什么对别人的影响会那么不同?因为正面与负面的表达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决策:问题本质相同但表达形式不同会导致人们在选择和突出情景(问题)的某些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进而做出迥然相异的决策。

根据行为学经济学的界定,决策者所拥有的有关行为、结果及某一特定选择可能引发的有关情况的一系列概念就是决策框架。而由事物表面形式形成的框架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当人们用特定框架来看问题时,决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所用的框架,这就是框架依赖(framing dependence)。正是框架依赖导致认知与判断的偏差(即陷阱)。

框架效应违反了主观效用理论中的主导公理与不变公理。主导公理可能是理性选择中最明确的原则:如选项A在某一状态下比选项B好,而且在任何状态下都至少与B一样好,那决策者应选择选项A。美国行为科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1981年提出了不变公理:在不确定环境下选择时,决策不应因问题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框架效应总会使人在不同条件下做出与这一公理不一致的选择。

做决策的第一步是如何表达,这常和其他心理陷阱紧密联系在一起。某种表达能建立起现状或引入一个锚,能突出沉没成本,或引向肯定性证据。今天,决策(说服)的研究者已确定了两种特别容易误导决策(及对方)的表达。

特夫斯基与卡尼曼当年做了个经典实验:设想美国试图防范可能发生的一种非同寻常的疾病。估计该疾病将可能在美国导致600人死亡。专家们提出了4个不同方案。假定他们对这4个方案的后果估计如下:如果采用方案A,200人的生命将会得到挽救;如果采用方案B,则有三分之一概率600人生命会全部得到挽救,有三分之一概率所有人死亡。如采用方案C,400人将会死亡;采用方案D,三分之一概率成功,若成功,所有人都有救;有三分之二概率失败,若失败,600人全部死亡。

对A、B两个方案,卡尼曼调查了152名被试,72%选A,28%选B。笔者询问了934名被试(高管、博士、硕士、本科生等),60%选A,40%选B。

对C/D两个方案,卡尼曼调查了152名被试,22%选C,78%选D。笔者问了934名被试(高管、博士、硕士、本科生等),15%选C,85%选D。

哈佛商学院教授哈蒙德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在1998年做了关于保险公司与打捞沉船的实验。一个海运财产调停人,负责尽量减少三艘投过保的驳船上的货物的损失。但这些驳船在海上沉没了。每艘装有价值200000美元的货物,如果不在72小时内打捞,货物将全部损失。当地一家海上打捞公司老板给出4个花费相同选择。

计划A:打捞其中一艘船。计划B:有三分之一概率打捞三艘船上的货物,但有三分之二概率一无所获。结果,71%的被试选 A,29%的被试选B。笔者询问了936名被试者,结果与上述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计划C:打捞其中一艘船上的货物,损失另外两艘船上的货物。计划D:打捞三艘船上的货物,有三分之二概率损失所有货物,但也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一点损失也没有。对比两个方案,哈蒙德等教授的结果是,20%被试选 C, 80% 被试选D。笔者问了898名被试,33%被试选C,67%被试选D。

仔细分析,上面两个实验,A与C问题一样,B与D问题一样。相同问题,用不同方式表达,结果完全不同。

从上述两个实验可看出,面对收益,人们更愿意保守,面对损失的确定时,人们更愿意冒险。情景描述不同,风险偏好发生变化。而微观经济学假定风险偏好不变。不同的问题陈述方式,会根本改变决策的方向。当同一问题以正面方式提出,多数人通常厌恶风险;以负面方式提出,多数人通常寻求风险。人们面对收益时倾向于保守,面对损失时倾向于冒险。与收益比较,人们对损失更敏感。

框架效应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笔者在课堂上曾经向数千名各层次的学生问过以下问题:请在以下两个条件中任选其一:A.给100块钱,作为今天参加这个讲座的鼓励; B.请扔一个硬币。如正面朝上,给200元作为参加这个讲座的鼓励;如硬币背面朝上,则不给钱。结果80%以上的学生选择A。

笔者也曾向数千名学生问过这样的问题:请在以下两个条件中任选其一:C.请交100块钱,作为今天参加这个讲座的听课费;D.请扔一个硬币。如硬币正面朝上,请交200元作为参加这个讲座的听课费;如硬币背面朝上,免费。结果80%以上的选择D。

而根据预期效用理论,第一种情况:100 × 1.0 = 100;200 × 0.5 + 0 × 0.5 = 100。预期效用都是100。第二种情况:-100 × 1.0 = -100;-200 × 0.5 + 0 × 0.5 = -100。预期效用都是-100。既然预期效用相同,选择理该一半对一半。但实验结果却与此有这么大差别。

实验还证明,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情形,人们仅关注问题的表达而不是问题本身。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避免框架效应带来的误判?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