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市场评论 - 正文

深度解读:新股发行审核体系已全面升级

来源:证券日报 2018-05-19 04:53: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深度解读:新股发行审核体系已全面升级)

今年以来,有关新股发行“财务指标提高”的议论不断出现,市场传言较多,企业发行上市预期受到影响。新股发行审核政策是不是再次调整了呢?

从发审委审核结果看,有的企业财务指标超过市场上传说的最近一年盈利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的标准但没有过会,正是这种深刻变化的表现。相关专家表示,如果看不到新股发行审核的这些深刻变化,就会对新股发行审核形成误读。

2016年以来,新股发行审核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新股发行实现常态化,审核周期大幅缩短,“堰塞湖”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二是审核明显趋严,通过现场检查、强化中介机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审核质量明显提高,企业申请上市更为谨慎、中介把关更加严格,先申报排队再规范整改的现象明显减少。与严格监管相适应,撤回企业数量和否决率明显走高。

今年以来,发审委对企业IPO申请的否决率在40%左右,显著高于2016年和2017年。伴随上述变化,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材料和终止审查的情况集中出现,其中部分企业报告期内业绩超过了法定标准。一些市场人士据此误以为,发行审核提高了盈利标准或进行了“窗口指导”。

中信建投执行委员会委员、保荐业务负责人刘乃生5月17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对发行审核认知存在误区,主要缘于利润低的企业过会率低。其实,企业发行上市要满足一系列法律和财务条件,涉及主体资格、独立性、规范运行、财务与会计、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具体标准,没有过会的企业,主要是由于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发行条件,把财务指标看成企业过会的唯一标准,比较片面。

法定财务指标未变

面对部分市场人士的认知误区,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确认,“目前发行审核仍然以现行两法、两个发行办法以及招股说明书准则等为基本审核依据,在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则、细则基础之上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该接近证监会的人士所说的“两法”即《公司法》、《证券法》,“两个发行办法”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以及相关信息披露准则等。

“我们没有接到任何官方通知‘要提高财务指标’,证监会如果调整IPO准入标准,一定会通过官方途径向市场公开。”刘乃生向记者证实说。

审核更加细化和全面

发行审核相当于对企业进行全面体检,首发上市条件包括主体资格、独立性、规范运行、财务会计、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等多个维度数十项内容,财务指标只是其中一项。在审核企业财务状况和持续盈利能力方面的问题时,发行审核也同样不以盈利作为唯一标准。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行审核在坚持具体财务标准的基础之上,审核更加精细化,既包括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应收账款、存货等财务指标,也包括资产质量、现金流、客户集中度、准备计提、现金交易等多维度指标。

用投行和投资的双重眼光

来筛选企业

“总体来看,IPO审核比以前更加全面、严格,不仅关注财务指标,而且还关注非财务指标,比如法人治理规范性、信息披露合规性性、环保风险等,以及企业总体状况、发展前景、可持续盈利能力等,充分体现了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审核理念。”刘乃生概括说。

在从严审核的背景下,发审委会对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同业竞争、重大违法违规、诉讼事项、环保风险等事项审核愈加深入和严格。

“发审委审核关注面比较广,并且发审委对不同公司关注不同的问题,并非千篇一律在每一家IPO公司上生搬硬套客观标准。”一位来自律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说。

在从严审核的背景下,不少大型券商纷纷优化了内部IPO立项和申报标准,这也成为不少企业误以为发审委提高财务标准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变化,券商投行部门也在主动改变,刘乃生表示,“随着审核理念的变化,我们也在调整价值取向,我们更加关注企业所在的行业及其本身的成长性。传统企业确实需要一定的规模,但对一些新兴产业或行业,不仅关注财务指标,还要高度关注企业成长性、技术转化能力指标,企业的治理结构、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等全方位指标。”

“以前是用投行的眼光筛选企业,现在是用投行和投资的双重眼光来筛选企业,原来投行角度更加注重合规、财务数据等指标,但这些指标是历史数据。仅从历史数据考核还不够,还应该从企业的治理结构,所处行业持续盈利来加以判断,提高项目通过率。” 刘乃生表示。

新上市公司成长性已现

“2016年以来至今,在新审核理念下,新股发行质量明显得到提升,有些新上市公司已经体现出成长性。长远来看,在券商投行、投资双重标准下,未来IPO企业质量会越来越好。”刘乃生表示。

自2016年以来,新上市公司业绩有大幅提升。《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统计,2016年至今,已有715家公司完成上市,这715家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5%,比2016年(7.58%)提高8.27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1742.54亿元,同比增长12.65%,比2016年(3.10%)提高9.55个百分点。

更为明显的对比是,2017年有438家公司完成上市,438家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7119.08亿元,同比增长16.46%,比2016年(5.51%)提高10.95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759.42亿元,同比增长16.34%,比2016年(0.29%)提高16.05个百分点。

两年多来,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生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大幅攀升,其中新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接近80%,形成了较为显著的聚集效应,优化了A股市场公司产业机构,更多的优质企业享受到了资本市场的便利。

业内专家认为,实践证明,只有源头活水长流,才能实现清渠如许。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越来越多的代表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和具有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聚集资本市场,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正能量。

IPO“堰塞湖”正快速消解

近两年多来,证监会一直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不断优化股票发行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同时,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运行机制。严把审核质量关,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有力防范“病从口入”,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在新股发行常态化、从严监管的双重轨道下,IPO排队企业数量呈现直线下降态势,A股市场的IPO“堰塞湖”现象正在快速消解。

截至目前,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数量已经从两年前高峰期时的近900家,下降到310多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也由800多家降至目前的280家左右。

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在可预期的短周期内“堰塞湖”有望消除,审核周期进一步缩短,审核效率大幅提升。

专家指出,新股发行质量明显提升、“堰塞湖”消退,直接原因是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审核工作的不断从严。目前,在法定IPO标准前提下,新一届发审委的审核标准已上升为审核体系,这一体系涵盖财务和非财务等多维度指标,强化了审核的综合性、全面性、专业性、精细化等属性。这一体系的完善,是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理念的具体表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